平均每2分钟接听1次电话、每5分钟派出1辆急救车;抬着百把斤的病人,从6楼一级级楼梯步行下来……显然,这样的活儿更适合男士。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正在对男同学们喊话:来吧!好男儿!
为了填补急救医生的空白,2013年,上海市10个部门联合发文,委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医高专),从当年秋季起定向招收3年制临床医学(院前急救)专业学生。当年,浦东“120”首批定向培养6名学生。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以下简称浦东“120”)负责人盛继军透露:“6名学生全部是女生,急救医生不足仍是中心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新的一年招生即将开始,医高专能否招到更多的“男医生”呢?
急救医生全部进编
判断“120”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回车率,即因无车调派而回绝了对方的出诊要求。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浦东“120”急救回车998次,急救回车率3%左右——根据市卫生局下发的《上海市区县医疗急救中心(站)基本建设标准》,急救回车率应小于3%。而2010年,新区“120”的回车率曾经达到惊人的7.3%!
有关知情人士大倒苦水:中心从2006年起,每年招聘应届医科大学毕业生,经培训后承担急救医生岗位。但从2010年以来,急救医生的辞职率越来越高,截至2010年底,全中心先后有51名医务人员辞职,严重影响了院前急救的正常运行。中心的急救值班车,由年初的日班27辆、中班23辆、夜班20辆,缩减为日班20辆,中班18辆,夜班18辆。急救运营能力平均下降了20%。
那么,为什么“120”留不住医生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心医务人员大多属于劳务派遣性质,没有正式编制。而属于非编人员的经费标准自2006年至2010年的5年中未作调整,过低的收入水平留不住非编医务人员。
这一现状最终促成了一个看得见的改变:目前浦东“120”急救医生全部进编。盛继军表示:“医高专的毕业生只要能考取医生资格证书,就能进编。”
医生轮岗填补1/4空缺
“120”急缺医生,直接制约急救事业的发展,导致急救回车率上升,市民满意度下降,且十分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在急救医师来源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政府和上级部门对急救中心继续实行倾斜政策。
新区卫计委于2011年10月28日正式执行医办机构临床医生院前急救轮岗制度,要求区属各公立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临床医师通过培训上岗后,参与院前急救轮岗。据了解,至目前为止,已先后有6批160名住院医师到浦东“120”完成为期半年的急救医师轮岗工作,他们为中心承担了26.4%的急救出车任务。
此外,为了缓解院前急救的压力,浦东“120”对受理的“120”呼救病人采取分层救护的措施,重点保障急、危、重伤病员的急救用车。非急救值班车不配备医生,主要为患者提供出院、转院、简单送院的服务,暂时性缓解了患者的非急救需求。
事业留人加强培训
2013年,浦东“120”已有24篇论文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其中核心期刊2篇、专业期刊4篇,上海市院前急救内部期刊18篇。其中,《院前急救医疗救护员的引入及分类救护方案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车载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的研制及应用研究》两项课题研究被列入新区卫生局的课题研究项目;《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项课题被新区卫生局推荐至区科委课题研究项目。
中心十分重视培训制度的落实,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华东地区院前急救大会”及“全国院前急救大会”,为医务人员提供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研究了前沿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全年举办医护人员培训人数达503人次共14个项目,专题讲座6项,专业培训6项,其他考核2项,共计84学时。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临床常用急救操作技术(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创伤救护等)、医学数字图书馆文献检索培训、传染病知识、医疗风险防范及案例分析、医务人员心理压力调适及合理处理医患关系、三基理论考核、颅脑损伤早期规范化救治及应急救援知识、传染病防护及救护车消毒流程、科技项目及人才培养政策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