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镇设“自产自销便民疏导点”解城市管理难题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26

“这里的蔬菜既便宜又新鲜,我几乎天天都来。”9月25日一早,家住新场镇汇锦城小区的周阿姨来到附近的“自产自销便民疏导点”,买了毛豆、青椒等时令蔬菜。


周阿姨买菜的疏导点,位于新环西路,是新场镇8处自产自销便民疏导点之一。这些疏导点,不仅解决了周边居民的“买菜难”,还让流动摊贩治理等城市管理难题迎刃而解。


“准入证”解决农民卖菜难


上周六的早晨,6点不到,蒋桥村村民严菊仙带上一袋丝瓜来到新环西路的自产自销便民疏导点。“丝瓜是自己种的,来这里卖不收我钱,有证就行。”年逾六旬的严菊仙笑着从包里掏出自己的准入证,上面不但有照片、姓名、所属村等信息,还有一个编号。“准入证上的编号和农户诚信档案上的编号是对应的。”新场城管中队队长张波介绍,为真正服务于民,新场镇设立了疏导点准入条件,根据农户售卖物品的不同,制作四色准入证,如红色准入证的持证人为本镇区域内自产自销的农户等,并为村民建立诚信档案,做到“一人一档”,方便长效管理。


凡符合疏导点准入条件的村民,到所属地的村居开具相关证明,再携带照片和身份证,到城管中队申请办理疏导点准入信息登记,经核实就能取得《新场镇自产自销疏导点准入证》,到疏导点“持证”设摊。


截至目前,新场城管中队已发放了720多张准入证。


便民疏导点应运而生


“疏导点不是临时菜场,它是对公共菜场的一种配套补充,也是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一个突破口。”张波说。


新场镇地处城郊结合部,本地自产自销农户本就面临“卖菜难”,而随着古镇快速发展,人口加速导入,公共配套资源相对不足,居民又遭遇“买菜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便民疏导点应运而生。


张波介绍,经过几年的摸索,疏导点的设立根据市容管理要求和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不断进行调整。为满足供需双方的合理需求,兼顾点位周边交通的有序性,在寻找疏导点位的过程中,城管中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与镇规建办和相关村居协商讨论,最终确立了新环西路、杨辉、新卫等8处疏导点位。其中,新环西路沪南公路口自产自销瓜果临时疏导点为季节性疏导,供农户销售水蜜桃等时令瓜果。


8处疏导点与标准化菜市场形成有效互补,实行错时疏导,开放时间一般为上午4点至7点、下午3点至7点,可根据季节、区域不同进行调整。


在“疏”的同时,新场建立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对游离于标准化市场和设摊疏导管理体系外的流动性摊贩,由综治办牵头,城管、派出所等多部门开展联动执法,坚决整治。


张波发现,随着疏导点体系的逐渐完善,无序设摊的情况少了很多。他说,过去,城市管理仅靠“堵”,但农户要卖,居民要买,无序设摊现象就反复回潮。而自产自销便民疏导管理体系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合法平台,同时也减轻了城管的负担,实现了多方共赢。


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在探索自产自销便民疏导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城管的身份从“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


新场提出了“双向沟通反馈机制”“三级考评机制”,由城管中队、综治办、市场所等组成沟通协调平台,解决疏导点商户反映的问题,并反馈处理结果。同时,考评也对疏导点经营户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今年,新环西路疏导点进行了升级改造,原来不便于保洁的石子地变成了水泥地,疏导点内还砌上了水泥平台,划分出近200个摊位。为了让自产自销便民疏导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运行,改造后的新环西路疏导点的摊位率先实行了收费,摊位分别收取2元/天、5元/天的费用,对60岁以上的本镇居民摊主则依然免费。收取的摊位费将主要用于发放市场工作人员工资及市场设施维护等。


而另一处仁义疏导点则试行村级代管模式,收取的摊位费用于相关设施的建设、维护、保洁、管理等。


张波说,今后,收费模式或将推广,疏导点也有望逐步改善场地、围栏等硬件设施。


“在这里东西卖得掉,场地还有专人打扫,就算收一点费也很值。”卖鱼的摊主洪女士说,她常花10元钱租两个摊位,“比起以前在马路边‘打游击’提心吊胆,这里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