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社区的医院、学校、商业看似并无交集,一根区域化党建的红绳,却将大家串在了一起。近年来,惠南镇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打破单位部门间的行政界限,构建起“1+6+5”区域党建格局,盘活社区资源,努力实现“党委搭平台、条线聚资源、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继探索成立“惠民医盟”“惠民学盟”之后,今年,惠南镇以“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联动多方单位,又拓展了“惠民商盟”“惠民艺盟”特色党建品牌,并提取出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为惠南居民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打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圈。
为居民提供需要的服务
“今天是星期四,又可以去听浦东医院的专家讲课了。”家住民乐大居的丁阿姨高兴地说。今年4月,民乐社区与浦东医院举行了“1+X+9”党建联建签约仪式,作为“惠民医盟”——“医社联动”的系列项目之一,通过浦东医院党委与民乐社区党委签约,医院支部与大居居委签约的方式,浦东医院为大居居民呈上9个“健康礼包”,内容包括每周进居委开展健康讲座、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会诊服务、对社区健康志愿者提供培训服务等。
“尽管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但医社联动项目启动以来,受益居民已达到了2200多人次,做到每半年、每月、每周都有服务、走访,大居居民的幸福度、满意度得到了大幅提高。”民乐社区党委负责人徐纲说。早在五年前,“惠民医盟”就开始与大居合作,推动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向辖区居民有效辐射。而近年来,随着大居人口的不断导入,居民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医社联动”在大居健康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还没有完全落地之际,成为了一场“及时雨”。
不仅是在大居,依托“惠民医盟”,浦东医院、光明中医院、南华医院等14家医疗机构,通过与社区孤老、残疾人家庭开展帮困结对,开展健康宣教等活动,把医疗服务送到惠南镇各个角落。
除了“惠民医盟”,目前,惠南镇还成立了“惠民学盟”“惠民商盟”“惠民艺盟”,盘活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商业资源等,为居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门口”服务。
项目化运作更长效
惠南镇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区位优势,近年来,通过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惠南镇党委与132家区域单位党组织共建,52个村居与263家区域党组织结对,共驻共建的区域党建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改变区域内单位各行其是、需求难解、缺乏沟通等方面的问题,惠南镇探索构建起了“1+6+5”的区域党建格局,“1”即镇党委;“6”即社会法治、城市建设、文化艺术、经济金融、城市管理、社会事业等6个专委会;“5”即民乐、东城、黄路、文源、园中五大社区分会。
惠南镇还成立了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由镇党委书记任总召集人,镇党委和镇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任召集人。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处理会议联系、信息传递、组织协调等日常事务。
党建体系建立后,还需要实体项目支持。2012年,惠南镇探索成立“惠民医盟”,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广覆盖、针对性、差异化的志愿医疗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6年惠南镇党委又打造了教育服务品牌“惠民学盟”。今年以来,结合“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梳理居民需求,陆续推出了“惠民商盟”和“惠民艺盟”,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助力惠南镇“商贸、文化、宜居”三个中心建设。
“在党建联建格局中,惠南镇党委主要发挥的是搭框架的作用,通过区域化联席会议,由四个联盟撬动杠杆,五大社区去做,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实现长效推进。”镇党委副书记徐建军说。
例如,在“惠民医盟”——“医社联动”项目中,由浦东医院党委与民乐社区党委对供需清单进行顶层设计,民乐社区党委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专家,对居民不同的需求建立起数据口,通过“大数据”汇总出居民需要的服务项目,再与浦东医院进行协商、对接。
发挥大整合优势
正在惠南镇开展课题调研的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叶敏说,区域化党建在学理上解决了区域内各类主体有效合作、资源共享的集体行动困境,发挥了党组织大系统、大整合的优势,降低了合作的交易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强化了社区主体间的信任机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激励问题。
叶敏表示,惠南镇区域内拥有丰富的驻区单位资源、国有企业和“两新”组织资源,区域化党建的开展有很大的必要性和资源基础。在推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惠南镇以人民群众的受益性为根本指向,探索出了两个方面的独到经验:一是主动积极地构建社区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汇点,通过因地制宜的精准对接,寻找参与单位和参与企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和兴趣连接处,达成了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双赢局面;二是强化区域化党建的正向激励机制,通过正面鼓励、信息报送、宣传报道、社区参与、结果反馈、新媒体呈现等形式对参与区域化党建的驻区单位、国有企业和两新组织进行了综合性的正向激励,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化党建的激励难和可持续性问题。
下一步,惠南镇还将利用先进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创新党建服务模式,开通“惠生活”电子地图。作为惠南镇“家门口”服务生活服务平台,“惠生活”电子地图将通过协同工作、资源优化整合、成效综合分析等,通过直观的评价体系,实现供需充分对接,为居民提供精细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