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有一座“绿房子”——临港产业服务中心。走进这里,你会发现一批“最强大脑”:寒武纪、科大讯飞、爱观视觉、承蓝云计算、赛默罗德生物科技……
这些企业皆为上海脑-智工程项目研发团队成员。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实施的上海脑-智工程项目,将通过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在临港培育脑-智产业沃土。而“上海大脑”——智能云服务平台,预计将于明年启动。
让智能制造成为“临港制造”的标签,正是临港建设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发力点。这一年,临港精准布局,精心搭台,智能制造在这片土地上高歌猛进。
关键点在于“智能制造”
再过几天,临港国际智能制造展示交易中心将开幕。这是一个促成智能制造产品相关技术、产品或科研成果参与展示或交易的平台,能发布全球智能制造创新指数。
近一年来,“智能制造”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临港制造一度以“高端、极端”被外界所知。临港产业区已形成了航空发动机、高端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6+1”产业格局,多个首创项目和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但高端制造并不代表智能制造。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承载什么?关键点是智能制造。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杰说:“我们的战略重点将放在智能制造的生态体系构建,以及集聚产业平台和智能制造应用示范等要素上来,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如果把传统制造业比作体力活,智能制造便是脑力活。临港制造业的大格局,应该“脑力在内”而不是“体力在内”。而对于上海而言,智能制造也意味着制造业整体的转型升级,以及上海经济的提质增效。
临港人敏锐地意识到,“智能制造”无疑是加快产业转型的突破口,且事关全局。
2015年,在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后的两个月,临港即启动相关行动方案的编制,随后研究制定了《推动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2015-2020)》和10条配套政策,提出24条行动措施,重点在智能制造平台建设、系统集成、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强谋划布局。
全方位的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的“主角”选定,如何搭好台,让智能制造登台高歌?
1年间,临港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产业、人才、城市生活配套、金融方面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发挥新“双特”政策的引领作用,为智能制造提供支撑保障。
目前,临港设立了50亿元规模的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基金,通过“基金+基地”“孵化+投资”的创新运作模式,强化科技金融对智能制造创新链的参与支撑。同时,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连续3年设立每年5亿元的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智能制造标准研究、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研制、示范应用,扶持一批标杆企业。
2016年,临港开展两次智能制造项目专项评审,立项63个项目,批复扶持资金6.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31.6亿元。
“我们力求从重大项目、关键平台、专业园区以及示范应用、金融扶持、政府创新等各个环节,打造综合体系,为智能制造发展营造一个全方位的支撑体系。”临港管委会综合计划办一名负责人说。
临港产业定位也愈发明晰:未来,将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低碳制造”领域,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拓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即“2+3+4”产业规划。
“智造”的种子茁壮成长
肥沃的土壤,让“智造”的种子在临港播撒、成长。
上海交大与临港管委会共同组建了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由临港集团与上海交大产业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创新科技公司投入运营。
在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智能步行作业机器人研究所,六足智能机器人能完成爬坡、钻孔等动作;在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的首款互联网汽车,能通过语音控制,实现“人车对话”。而中航商发、外高桥海工、新松机器人等一批企业也研究制定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方案。
智能制造的关键领域也获得突破。最近,新昇半导体和沪东重机的两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专项拟支持项目名单。临港已成功申报工信部“中德合作智能制造综合示范区”,成为国家首批14个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之一。
功能平台建设方面,一批创新功能平台在临港落地。其中,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作为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的核心内容,已经完成前期工作,计划在近期揭牌。
此外,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入选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批规划的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7200平方米研发场地完成装修,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等5个核心技术团队入驻;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已完成场地装修,正在进行离散制造智能工厂实验室、流程制造仿真生产线设计;国际光电子集成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将与中科院半导体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建设国际一流光电子工艺生产线。
“这里能把科学家变成富翁。”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曾如此评价临港。去年初春,他带领“脑-智工程”各项目负责人来到临港,正是在那次考察结束后,工程团队决定将“脑-智工程中心”设在临港。
“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科学家的成长速度将是惊人的。”在张旭眼里,临港是一块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