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早春时节的芬兰赫尔辛基,上海临港海外创新中心在此揭幕。这是临港集团和芬兰WE+(帷迦)联手打造的科创项目,也是临港集团继去年11月1日在美国旧金山建立海外创新中心后,在全球布局的第二站。两天后,由上海交通大学、临港管委会、英国爱丁堡大学共同设立的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在临港揭牌。
插上科创的翅膀去“飞”。近一年来,临港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引进科创企业和项目,推进专业园区建设,并走出国门寻找全球科创资源。
加快布局精准发力
2016年9月28日,临港科技园“创新晶体”项目在海洋一路333号西侧地块开工。
作为临港科技园的首发项目,“创新晶体”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3栋塔楼和裙楼组成,计划明年竣工。建成后,将成为临港科技园的标志性建筑,重点集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需要精准发力。
临港科技园,被定位为建设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核心功能区。一年来,临港加快布局,力求精准发力。目前,科技园已明确了开发机制、功能定位和产业重点,将聚焦生命产业、智能产业、环境产业、电子产业、能源产业五大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和产业导入。
今年以来,国家科技部第六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展示交易中心、麦巨电力电子等重点项目签约入驻,赛默罗生物、泛德声学、翊威半导体、钧工机器人等一批项目也已明确落户意向。
接下来,管委会将启动临港科技园扩区工作,现阶段正在做规划调整、土地收储等前期准备工作,落实运行机制。
围绕着智能制造,临港四大平台也逐步搭建成形——以智能制造研究院为主的科研支撑平台,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信息数据平台,以工业4.0实验室、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工业4.0综研院为主的共性技术平台,以及以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和示范应用单位为依托的协同创新平台,串起了一条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的生态链。
引进来和走出去
除了科技园,临港还稳步推进专业园区建设。新侨双创园、张江科技园、金桥智荟园、海洋高新园、临港软件园、莘泽孵化园六大专业园区建设齐头并进。
目前,新侨双创园首发项目“新侨新兴产业园”开工,京沪一体化国际大数据中心启动建设,“临创驿站”成为临港地区首个被国家、市、区三级认定的众创空间;张江科技园将于年内完成全部路网建设,虹膜识别、七牛云存储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金桥智荟园的中移动IDC、新松机器人、小卫星工程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按照节点目标加快推进;海洋高新园内,10万平方米海洋科技创业园投入运营,彩虹鱼深渊科技、禹奕智能机器人等一批高新企业入驻办公;临港软件园内,上海超算科技、有个机器人等一批科技企业签约落地;莘泽孵化园将依托现有存量楼宇打造创新型孵化器,威特空气等一批项目已经入驻。
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家平说,临港产业区已全面拉开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的序幕:“未来我们将抓好重大项目、重点布局,发展和建设功能型、创新型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而海外创新中心的布局,是临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科创中心战略打造的发展平台。目前,通过海外创新中心,临港已成功搭建了集产业招商、综合服务等为一体的国际化功能平台,帮助园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打开全球视野。未来,临港集团还将在德国、英国、以色列、日本等地建立海外创新中心。
“科创”让城市更美
5月18日,首个低碳领域中英合作产学研平台——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在临港揭牌;去年年末,中法两国总理人文合作机制项目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在临港落户,这是首家入驻临港地区的跨国合办专业艺术院校。
两所院校,都将于今年9月对外招生。其中,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将依托上海交大、爱丁堡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在碳金融、碳管理等领域学科优势,为上海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让临港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内涵,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批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临港正重点聚焦智慧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重点领域的规划统筹。其中,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建设GIS+BIM虚拟城市平台、智能交通诱导系统;未来三年将规划建设30.2公里综合管廊,形成一横两纵总体布局;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启动实施春花秋色海绵化城市公园等7个示范项目,8公里环湖景观带改造4.8公顷样板工程已完工……
海风凉凉地吹,而这座城市,因为科创因子的聚合,正变得越来越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