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笔耕不辍,并付梓成册。这样的忙碌,不为成名成家,而是深爱着脚下这块土地,希冀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8月16日一大早,姚海洪从惠南镇的家中赶到了上海展览中心。2017上海书展开幕的第一天,他要为自己的长篇小说“白龙港三部曲”进行签售。在他身边,十余名来自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的朋友前来捧场。
2016年9月,浦东新区作家协会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名成员。浦东作协副秘书长唐根华介绍,不到一年的时间,浦东作协的成员作家们已经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还有20余本诗歌、散文、小说集等。
在浦东,还有不少本土作家,因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他们笔耕不辍,希望通过创作、出书,在浦东这片土地撒下文学创作的种子。
因为爱着脚下这块土地
成立至今,浦东作协的成员们已经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还有20余本诗歌、散文、小说集等。这已经是十分不错的成绩。
8月16日上午10点出头,姚海洪找到了位于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西平台的文汇出版社摊位。用于签售的书桌早已准备就绪,崭新的“白龙港三部曲”《风波》《风流》《风雨》分成三堆,整齐叠放在桌上。
姚海洪坐在了书桌后,从包中拿出了自己惯用的签字笔。唐根华等人则忙着在后面拉起了长长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热烈祝贺作家姚海洪向读者签名售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行”。
“姚海洪是我们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的成员,这次他的长篇小说‘白龙港三部曲’能够在上海书展签售,也让我们这些爱好文学创作的本土作家感到骄傲。”唐根华说。
2016年9月,有着20多年历史的浦东新区文学协会更名为浦东新区作家协会。截至目前,浦东作协已有130多名成员。
会员们有相同的特点——都有一个追求文学创作的梦,不为求名,不为图利,只为了人生中能够留下一本书。用唐根华的话来说,“我们认为,文学创作是一颗种子,投入社会,一定会有成果。”
据统计,成立至今,浦东作协的成员们已经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还有20余本诗歌、散文、小说集等。这是个十分不错的成绩,但也仅仅是浦东本土文学创作的一个侧面。
在浦东新区,热爱文学创作的本土作家为数不少。因为热爱,大家笔耕不辍,创作热情高涨。
瞿天恩是航头镇的一个农民,十分爱好写作。白天,他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劳作,到了晚上,就坐在桌前写东西。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30年。
有人不理解,“老瞿你就是个农民,能写出什么东西?”作为回答,瞿天恩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古村乱世情》和《古村农家乐》,加起来有50多万字,讲述的是农村地区的生活发展等。
看过这两本书的唐根华说:“别看老瞿学历不高,但两部作品写得很不错,源于生活,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惠南镇四墩村的农民作家姚学爱写诗歌和歌词,曾出版过词集《但愿传说中有我》。几十年间,他创作发表了400多首作品,在全国和各省市的征歌大赛中获奖20余项。
而姚海洪创作“白龙港三部曲”,则是受到浦东文友池波的影响。两人自年轻时,就因为对文学创作的共同爱好而相识,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
2015年年初,池波出版了自己的中篇小说集《还原》。得知此事后,姚海洪也萌生了写书出书的念头。2015年5月,他开始了创作“白龙港三部曲”的征程。到2016年8月,也就是差不多15个月后,三部曲全部完成,“初稿差不多155万字。”姚海洪回忆说。
2016年11月,三部曲的第一部《风波》,由文汇出版社正式出版。6个月后,三部曲首发式举行。
散发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出现的很多人物、地方,都能够看到我小时候生活的影子,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似乎就像在回味过去的岁月。”
“白龙港三部曲”,第一部《风波》围绕白龙港镇填河造街而展开;第二部《风流》描写了几个青年男女在事业上的奋斗、拼搏和沉浮,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第三部《风雨》讲述了几名退休干部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故事。
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就是浦东白龙港,讲述的是浦东人在事业上的拼搏、生活中的浮沉。“接地气”,成为这套三部曲的特点之一。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叶辛对三部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姚海洪的作品节奏明快,在故事情节的有序推进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人物,把笔触伸进人物的内心,展现了一个个当代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似曾相见、似有所闻的人物形象。”
浦东读者唐莉媛对此颇为认可。她说自己是姚海洪的“粉丝”,签售会当天专程从浦东赶到了书展现场。
在此之前,她已经读了姚海洪的作品。“姚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作家,他的作品当中出现的很多人物、地方,都能够看到我小时候生活的影子,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看他的书,似乎就像在回味过去的岁月。”
因为贴近自己的生活,唐莉媛对书中的不少细节有着深刻的感触。“比如说书中有提到一个专门治疗被蛇咬伤的专家,我小时候老家就有这样的一个人。另外,书中出现的不少地名、桥名,也是小时候家乡的那些熟悉的名字。”
用姚海洪的话来说,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当中,以现实主义作品最具有生命力。“我觉得,写的小说要经得起生活、现实的考验,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姚海洪曾经在政府部门任职,退休后又曾与朋友一起经商,丰富的人生阅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基础,也为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我的作品当中不少人物,在现实中是有真实参照对象的,可以说源于我的生活。”姚海洪说,“当然,小说中的人物,肯定是现实与虚构相结合,才能让人物更加丰满。”
事实上,作品贴近生活、具有本土气息,是浦东本土作家的普遍特性。
比如,池波创作的中篇小说《还原》,塑造了一个劳动致富后为民服务的村委会主任形象。这个主任用心良苦,帮助拆迁后暴富又返贫的青年脱胎换骨,结合当前社会巨变,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小说中农村青年拆迁后一夜暴富,头脑发热,吃喝嫖赌,最终倾家荡产,这样惨痛的教训在我们身边真实存在。作品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刻描述和剖析,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一名《还原》的读者说。
因为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这些浦东本土作家的作品颇受本土读者的欢迎。姚海洪说,“白龙港三部曲”总共印了1万本,基本卖完。
“当时出版社提出三年内卖不出去的书要退给我,我担心卖不出去,所以第二、第三部印得比第一部少,没想到现在后面两部都已经卖完了。”签售会结束3天后,姚海洪从文汇出版社得知了这个消息。
“放下笔杆子会很可惜”
出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励更多的本土作家参与创作。“要是单单因为钱的关系而打消了创作的念头,那就太可惜了。”
签售会结束后,姚海洪又恢复了继续创作的日子。每天,他都会到自己的工作室里,处理完各项事务,然后静下心来写作。
工作室在惠南镇的一个农庄里,有树木、有凉亭,环境幽静。工作室里,除了简单的书桌、书柜和几把藤椅,还有不少字画,当然最多的还是各种书籍,其中不乏浦东本土作家们的作品。
“我上午处理一些其他事情,下午和晚上就写东西,一天最少能写3000字,最多能写一万多字。”姚海洪说。据他透露,“白龙港传奇”之后,目前正在创作的是“南汇嘴传奇”四部曲。
“第一部取名《海啸》,已经完成了。第二部《海神》,正在写,现在已经完成了约20万字。”姚海洪边说着,边拿出了一大叠A4纸装订起来的初稿。今年已经70岁的他并不擅长打字,创作时都是手写下来,然后找人录入电脑中,再打印出来校对。
这样的操作模式,在浦东作家中并不少见。比如池波,年纪也不小了,不会用电脑,七八十万字的作品,只能全部靠手写,依然乐在其中。
不过,唐根华说,一些作家最近没有了出书的意愿。困扰他们的很大一个原因,是经济上的问题。
姚海洪的“白龙港三部曲”,虽然有人买,但所得收入抵不上开支。“每卖出一本书,我能够拿到的钱也只是很少一部分。”
即便如此,姚海洪已算是幸运的了。瞿天恩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定稿之后,因为资金的问题迟迟无法出版。曾经出过词集的姚学也因为囊中羞涩,打消了出书的念头。
“今年水果高产,姚学最近忙着卖他种的桃子呢,不好卖啊,估计连写东西的时间和念头都没有了吧。”唐根华说。
“说实话,像我们这样喜爱文学创作的,谁不想写下的作品能够变成铅字,印成书出版,一方面给自己留下点东西,一方面也是激励更多本土作家参与创作。要是单单因为钱的关系,打消了创作的念头,那就太可惜了。”唐根华说。
在他看来,这些“接地气”的浦东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恰恰能够体现浦东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是浦东精神的一种宣传载体,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浦东、读懂浦东。
因此,作为浦东作协副秘书长,唐根华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太微薄了,希望有关方面,或者是社会上能有人给予一定的帮助。”
姚海洪则希望,乡土作家不要放下创作的笔杆子,那样太可惜了。在老婆、儿子的支持下,他准备拿出积蓄,计划出满10部长篇小说。
“我们这帮人,还是有梦想的,想把见过的、经历过的,无论好坏,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姚海洪说,“我想,这也算是浦东本土作家的一种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