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启动创建申报工作,2016年10月便如愿捧回“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铭牌。浦东在过去五年里,率先建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样本与创新典型。
放眼上海,浦东是唯一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区”两项殊荣的行政区。这两项荣誉,不仅是对浦东直面文化短板并作出卓越努力的肯定,也为500多万浦东人开启了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走出家门就有“可以阅读的文化建筑”,享受便捷贴心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创建为民、文化惠民,这一创建之初的终极目标,已成为浦东人的切身感受。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文化地标“先行一步”
“坐在浦东图书馆,就是坐在春天里。”前程路上的浦东图书馆新馆这几年已然是“网红”文化地标。走进这个六层楼的“大书柜”,可沉浸书山品读,亦可在空中花园小憩漫步,还能到报告厅里聆听名师的免费讲座,在数字体验馆里与电子读物亲密接触……“环境太好了!”“不为借书,来逛一圈都是享受!”从本市、甚至外地赶来的读者给出这样的评价。而浦图的服务人次,每年也随之走高:2013年接待300万人次,2016年增长到500多万人次,并创下了单日3万人次入馆的新纪录。
“从浦图迎接读者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的目标就绝不止于做一个‘借书还书的地方’。”浦图馆长张伟坦言,过去五年里,浦图实现了从一个文化新馆到文化地标的成长。乘着示范区创建的东风,2015年,浦图成为文化部法人治理试点单位,成立了第一届理事会,走上了由区委宣传部(文广局)领导,理事会决策,图书馆管理层执行的法人治理道路。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等一批来自社会各界的理事,各展所长,为浦图的发展支招。基于“文化引领”的价值追求,浦图广泛联结各类文化资源,以品牌化阅读活动吸引读者,为艺术爱好者打造“浦东人文艺术展”,为亲子家庭开讲“迪士尼英语故事会”,为中小学生推出“数字体验嘉年华”……浦图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从2013年的200多场迅速翻倍,2016年突破1000场。
以浦东图书馆为中心馆,浦东已构建起涵盖3个区级馆、36个街镇图书馆、263个公共图书延伸服务点、325个农村农家书屋以及770个居委会图书室(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在区级馆——陆家嘴图书馆,市民借书就像网购,取书就像取快递那样方便。馆长凌志荣说,作为全市第一家推出“线上借书,快递送书”O2O网借服务的图书馆,陆家嘴图书馆开通这项服务后,4个月吸引了近4万名读者注册,该馆的注册读者数猛增3倍,达到6万,单日借书量也比以往增加30%。此外,陆家嘴图书馆还与支付宝合作,凡芝麻信用650分以上的读者,可免押金办理读者证。目前,该馆的网借服务已跨江覆盖上海城区,惠及全市市民。
无独有偶,全国第一个通过招投标方式市场化运营的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中国剧场综合体活力排行榜中仅次于国家大剧院,位列第二”的漂亮成绩单,在2015年喜庆十岁生日。次年,“高贵不贵,文化亲民”的东方市民音乐会也喜迎十周年。这些年来,物价涨了,可这一国内规模最大的普及音乐会却始终坚持公益路线,维持成人票票价30元、50元、80元,学生票票价15元不变,为成千上万的浦东市民打开了一扇走近艺术的窗口。而以东方市民音乐会为主要内容的“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的运作模式”项目,获评文化部、财政部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过去五年里,浦东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为全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浦东图书馆和东方艺术中心这两个浦东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地标,因示范区创建而更具魅力。
社会力量助力“15分钟文化圈”
走进曹路大居,你一定会被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所吸引:在这个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文化场馆里,影剧院、图书馆、培训中心、综合排练厅一应俱全,免费开放。这里还有大型二手书店“金海书城”以及浦东北部郊区唯一的专业儿童剧场——金海周末儿童剧场。不仅曹路居民踊跃捧场,甚至杨浦等地的亲子家庭也跨江前来。
地处偏远郊区,开了两三年就赢得极高人气,吸引30多万人次市民前来活动,年均服务满意度均超过了95%……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周建义道出成功奥秘:“公办民营”。2015年初,该中心成为全市首家实行大居文化中心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管理试点单位,委托民非机构进行管理。该机构负责人周建义成为中心主任,他坦言:“管办分离”让中心运营实现了公共文化的“百姓自治”。
政府将一个公共文化设施交给专业化管理团队“打理”,在浦东已非新鲜事。过去五年,浦东的36家街镇文化活动中心全部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推出更多样、更对市民胃口的文化大餐:金融城里的陆家嘴文化活动中心为白领开出了时尚的击剑馆,花木社区文化中心为外籍居民度身定制中华民俗文化活动,位于浦东中部的周浦则将沪上首家镇级美术馆周浦美术馆搞得有声有色……浦东初步形成了“十五分钟文化圈”,36个街镇都消除了文化场馆布局盲点,浦东的区域特色文化服务风生水起。
政府搭平台,开门办文化。5年来,社会力量在浦东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震旦博物馆、喜玛拉雅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艺仓美术馆……过去五年里,浦东文化版图上的民营文化场馆增加了好几个,国内外艺术大师纷纷前来办展。浦东对民营文化场馆的运行和活动项目给予补贴,并为其打造宣传平台,通过“民办公助”来保护、整合、激活其内在活力,为“社会力量办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条件。
每年秋季如约而来的全区性文化节日——浦东文化艺术节,既是艺术的盛会,也是大众的节日。艺术节的运营以政府指导、社会参与为主,灵活运用政府购买、项目激励、资本引导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2013年的浦东文化艺术节,新区政府以342万元的文化基金扶持,撬动社会资金5257万元;到了2015年的文化艺术节,新区政府以500多万元的投入,撬动社会资金超过了7000万元……随着杠杆效应不断扩大,浦东的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水平也得到有力提升。
后示范区建设快马加鞭“可阅读的文化建筑”开建
对浦东来说,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称号并不是公共文化建设的终点,而是一个更高标准的起点。后示范区时代的浦东迎来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新区将“后示范区”工作要求纳入“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通过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供给侧改革,为公共文化的“浦东样本”注入更多内涵。
今年2月,首届浦东新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采购大会在浦东展览馆举行。“文采会”搭建了一个全新平台,实现文化产品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浦东人的文化需求。短短两天会期内,300多家文化产品供应方单位现场搭台,供需双方最终签署了171份合作意向书,合计金额达到5372万元。“文采会也是浦东以更高标准,创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供需对接机制的一种努力。”新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后示范区时代,浦东将把最有效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着眼点和驱动力。
后示范区时代的浦东将新建更多高水准的文化场馆,构建更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以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9月底,选址花木行政文化中心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和上海博物馆东馆及选址后滩地区的上海大歌剧院,都将在浦东破土动工。值得期待的是,这三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不仅将是浦东的新文化地标,也将成为浦东人身边“可以阅读的文化建筑”。
此外,浦东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将纳入到区、街镇两级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部分开发区将规划建设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综合体,打造区域性综合文化中心。其中,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即将开建。2万平方米的园区内将建设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演艺馆等设施。与此同时,新区还将加快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向南片区域倾斜,一批文化项目将进入立项阶段,其中包括在新场古镇建设浦东非遗馆,在南汇新城镇建设临港图书馆和临港艺术中心,在周浦镇建设傅雷图书馆等。可以预见,“十三五”末期,浦江东岸的文化版图将更加丰富,文化气息将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