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力争打造文创产业新高地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5

在知识经济大潮下,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已然构成了经济发展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成为调结构、促转型、助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这样形容文化创意在新经济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过去二十年中,伦敦、纽约及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身特点大力扶持产业集聚和发展,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均已超过30%。近年来,国内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深圳、杭州等地也已充分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所蕴含的强大的经济带动力,纷纷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下一阶段促进经济转型的发展引擎。

上海想要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构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亦是未来十年的重要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浦东新区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优势,但在龙头企业集聚、高端人才培养、生态环境营造等方面仍显不足。未来,应依托国内外优势资源,攻坚克难、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对标国际一流区域,力争将浦东打造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文化创意产业被赋予新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数字化及通信等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延伸出更多新兴业态,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生产者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依托已有的文化资源,结合自己的创意、技巧或才华创作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经由市场交换活动获得利润回报。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数字化及通信等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延伸出更多新兴业态,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全球化和消费社会发展大背景下,以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个人价值理念和创造力为独特要素、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新媒体为传播平台、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为特征、跨国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创建的新兴产业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创意和内容是产业内核、供给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是产业有力支撑、基础环境因素是产业发展有力保障。

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将渗透到各行业实现融合发展。特别是由于它与科技融合而相得益彰,与传统产业融合而促使其活力和价值倍增,与新兴产业融合而促使其业态更放异彩。

随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文化创意产业显现出更深层次的潜在功能,由此也促使人们对其融合发展方式及其功能作用认识不断深化,即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特性已经使得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产业现象,而是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生发展范式。

技术手段为文化创意产业增添更加丰富传播形式和途径。互联网等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极大地激发全民创意,并将加速创意的商业化实现。高新技术将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加速器。数字传播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使个人随时随地参与和发表创作成为可能。通过技术创新能够让多种形式媒体间的联系与互补得到提升,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艺术的局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与改革提供了动力与保障。

大量中小企业将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是文化和创意,它以文化和个人创意为基础,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及其服务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实现充分发挥个人创意,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大批量的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当有些大公司和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可以适应这种趋势,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低廉的组织成本、便捷的转移进退能力及时发现、掌握并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借力自贸区浦东文创产业发展良好

自贸区政策先行,加快文化市场开放,逐步将浦东建成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入驻企业涵盖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游戏、图书出版、印刷、拍卖、贸易、艺术品经营等文化产业各领域,吸引亚洲联创、微软、太田游艺、索尼、佳士得拍卖、倪德伦演艺等一批国际文化龙头企业在自贸区注册设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基地推进艺术品保税仓库暨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以保税方式储存了艺术品。

优化空间布局,“七核两轴”带动整体产业腾飞。所谓“七核”,指的是陆家嘴、外高桥、张江、金桥、临港、迪士尼乐园、前滩共七个核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新区利用集聚区内成规模的建筑或场地,组织实施基础性、引导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入驻,助其形成自身特色和产业亮点。

特色园区蓬勃发展,集聚效应凸显。喜玛拉雅中心与丝绸之路、云锦等多个知名民族文化品牌签约共同打造东方瑰宝殿堂。玛戈隆特骨瓷文化产业园通过构建设计、展示等多个创意空间开辟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瓷器文化区。除特色园区外,几个大型文创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也逐步凸显。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催生全新产业链和价值。创造新型文化生产方式,深度融合“互联网+”概念,整合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要素,形成智慧节点/智能联接型的文化生产力体系;催生平台经济模式,依托互联网打造文化生产力孵化和推广引擎等。

与此同时,专家们认为浦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仍与国际大都市存在一定差距,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浦东文化创意产业存在内容相对单一、消费市场不够成熟和体制机制运转不畅等一系列问题。亟待以文化开放促进文化发展,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成果,促进各产业间的跨界融合。”

浦东发展提升文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浦东新区新兴文化产业可选择具有巨大辐射性的文化产业、选择能发挥浦东区域要素禀赋的产业、选择符合消费升级的产业、选择具有新模式和新业态特征的产业。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品牌和重点区域。具体来看以下五大类较为切实可行:围绕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建设中心任务重点发展文化内容产业(文化艺术传媒);围绕全球“设计之都”目标建设的中心任务,结合张江、金桥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大设计产业(视觉艺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中心任务,结合张江、临港科技创新发展的先导优势重点发展以技术为支撑的科技服务业、网络信息业;围绕促进消费拉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中心任务,以陆家嘴、前滩及迪士尼为核心扩散发展创意生活体验产业(时尚消费、旅游休闲业);发挥浦东总部经济特征明显,企业培训需求巨大优势,大力发展培训产业。

大力推进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作为城市软实力的支柱,文化生产力的增长需要两大条件:一是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合利用,二是跨行业、跨区域合作,依托网络让不同文化基因在交融中激发活力。具体来说就是从产业业态、产业链、空间布局和产业政策全方位进行融合。

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建设全方位的文创产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针对上海建设国际设计和创新之都的战略目标,产业要素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以及配套的政策引导、法律制度健全、企业融资和金融服务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产业要素国际化的角度来看,要加快推进自贸区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以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要素为导向,加快聚集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盛大游戏副总裁朱笑靖及上海点点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世俊从公司发展及产业人才集聚的角度提出建议:“要放宽紧缺型文化创意人才落户条件,加快对高端文化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加强高校对接,大力培养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培育和引进重大文化创意载体,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现代服务业项目,上海迪士尼对浦东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将产生巨大溢出效应。上海社科院研究专家姜卫红认为,浦东不仅要充分利用自贸区在文化装备、娱乐场所、演艺经纪、出版印刷、影视制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开放政策,更好地发挥迪士尼在带动浦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和引进类似的重大文化创意载体,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创意及娱乐产业中心。

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融合前沿科技以及精准把握消费趋势变化是培育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关键。中投视讯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颜廷宸表示:“手机电视作为第五媒体的新兴业态主要具备内容聚合与独家直播权两大优势,目前金桥互联网视频产业园已初步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

专家们认为,浦东新区应围绕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集约化水平,汇集资源,集聚优势。逐步形成一批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文化科技优势企业,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链完备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品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创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