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出台的《浦东新区关于推进“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以下简称《扶持意见》)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浦东将扩大新区养老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惠老政策体系,形成养老服务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的机制;加大探索力度,创新服务模式,着力发展以失能失智老人专业照护为主的机构养老和以社区托养为载体的“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充分发挥政府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多元参与,激发社会活力,加快建设“五位一体”(供给、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每天中午11点,已入耄耋之年的独居老人王奶奶,都会到家附近的社区服务中心用餐。这里是康桥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设置的一个助餐点,专为老年人提供午、晚餐。
“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了,就当是散散步了。”对于王奶奶来说,助餐点离自己家不算远。不只是助餐点,她要去最近的老年活动室、养老服务机构,都不超过15分钟。
今后,像王奶奶这样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养老服务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
老人生活更便利
今年63岁的储阿姨,因为腿脚不便,买菜、看病就成了她的“大难题”。不过,现在这些困扰她的“大难题”都能解决了。
2015年底,周浦镇“智汇家园”平台上线。凡是周浦区域内的居民,都可以享受到社区零售、社区服务、生活缴费等便利服务,例如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90分钟就能送到。通过这个平台,储阿姨买日用品和蔬菜再也不用大包小包地从超市扛回来了。只要拨打平台电话,一个小时后货物准能送到家。
作为平台支持者,上海千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陆佳告诉记者,“智汇家园”运用了“互联网+”模式,对接社区供需,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带动本地服务商及经济,实现了90分钟一体化生活服务圈。
康桥镇这几年也在加快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据悉,康桥镇以政府主导,资源整合,构建综合为老服务体系:一是建成“1+2”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即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汤巷、双秀两个社区分中心,需求导向逐步向其他村居复制推广,打造15分钟综合为老服务圈;二是运行“1+45”村居活动室项目,即建立起45家老年活动室,培育起一支支居民区服务团队;三是通过13个睦邻互助点建设,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薄弱点,基本实现了一村一特色、常态化、自治互助运行的模式;四是引入社区助餐、社区生活365加盟商服务;五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级;六是形成层次多样的机构养老格局;七是试点运行养老服务包菜单模式等。
“有了政府财政扶持,我们将更快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质的养老服务。”康桥镇有关负责人说。
根据《扶持意见》,浦东将对不同类型新建老年人助餐点,符合条件的街镇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改造、新建的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等给予一定的补贴。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新区计划新建19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5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30家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级;到“十三五”末,社区养老“睦邻互助点”总数将达500个。
养老服务模式更多样
最近,南码头日间照料中心开始装修。装修后,这里将升级为长者照护之家。
“南码头地区老人多,对养老床位需求量大。日间照料中心相当于‘日托所’,只在白天为老人提供服务。而转型为长者照护之家,可以为有‘寄宿’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负责管理该中心的上海瑞福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针对老人不同养老服务需求,浦东正在探索多样的养老服务模式。此次《扶持意见》将扩大对养老机构的补贴范围,目的就是扩大养老覆盖面,让更多老年人能享受更好的老年生活。
对于养老机构,《扶持意见》对其建设、运营都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建设补贴上,对社会投资改造并形成产权的保基本养老机构,区财政按每床2万元1:1配比市级补贴;对其他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区财政按每床1万元1:1配比市级补贴。在运营补贴上,对养老机构(含长者照护之家)新增床位,区财政按每床5000元给予开办费补贴;养老机构收住经统一需求评估达到入住标准的浦东户籍老年人(保基本床位须达到四级及以上),按实际入住人数,给予每床100元/月补贴,对等级评定达到一级、二级、三级标准的养老机构,区财政分别再给予每床100元/月、200元/月、300/月的补贴;对养老机构新增内设医疗机构且不享受市级补贴的,区财政给予每家机构一次性10万元的补贴。
浦东新区民政部门要求,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加快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重点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助餐点等机构的覆盖支撑作用,积极打造可知、可选、可及、可达的“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以康桥镇为例,41.5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内,有2.1万老年人口,目前已经建成2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个日间照护中心、1个长者照护之家、15个助餐点、13个农村睦邻点和39个居村老年活动室。布局均衡、功能互补的“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