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妇联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9

妇联组织与家庭之间的链接有很多,包括基层妇联、知心大嫂、社区志愿者等,还有一支专业团队——家庭社工。从2015年9月起,浦东妇联在川沙新镇等6个街镇试点开展家庭社工服务项目,给妇女工作的家庭领域注入了新生力量。

为问题家庭带去希望

家庭社工承担了家庭危机干预、家庭教育、家庭关系调解、妇女儿童增能等服务内容,他们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及时回应家庭的困惑及问题,最终帮助提升家庭幸福感。同时,浦东妇联确定了探索“妇联牵头、社会参与、社工服务、家庭受益”的运作模式,破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家住南码头路街道的小齐刚满18岁,此前,小齐将自己封闭起来长达数年。而家庭社工的出现,让他黯淡无光的生存空间里透进了一缕微光。

小齐8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因被公司辞退而走上了为期两年的**之路,小齐也辍学在家。他白天不出门,每天只吃一个饼,身体弱,生存环境恶劣,他的家庭成了社区的老大难。

顾笑晓是负责小齐家的家庭社工,来自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装睡觉、从不正眼看人或是低头玩pad……顾笑晓初次见到小齐时,对方给出了这样的反应。“我们一开始并没有设定一个很长远的目标,而是从实际出发。”顾笑晓说,针对小齐接触陌生人就感到紧张的问题,社工们实施了专业的系统脱敏方法,如握手、带不同的社工和小齐见面等,帮助小齐走出第一步。通过努力,小齐的心门逐渐打开。

聚焦家庭矛盾

在采访中,社工们提及最多的是“家庭”两字,“人生活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社工不光是服务对象一人,而是整个家庭。”顾笑晓认为。因此,家庭社工项目还针对单亲母亲群体,搭建俱乐部等平台,组建女性支持小组,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服务对象在群体中获得认同、关注、鼓励和肯定,从而提升家庭的幸福力。

家庭社工项目首批试点的街镇结合自身实际,推进了这一工作。川沙新镇妇联通过与社工团队对接,将专业社工知识运用到“邻家母亲”团队,给全镇100多名孤儿、准孤儿等特殊群体家的温暖、爱的港湾;沪东新村街道的“玩转手机APP”小组,利用智能手机优势,教授家庭中长者,增进和子女的交流,维持和外界的联络,社工成为家庭互动的纽带;潍坊新村街道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服务多个家暴家庭,积极干预危机家庭……

重视社会资源的整合

潍坊社区46岁的郑女士是位外来媳妇,女儿18岁。丈夫常年酗酒,酗酒后常常殴打辱骂她,女儿与父亲的关系也很疏远。

“在接受这个个案之前,我们召开分析会,根据个案需求制定服务计划。”负责郑女士家庭的乐群社工服务社社工殷茹媛告诉记者。居委会也曾多次调解,但始终没能有效改善其家庭关系。

殷茹媛从分析家庭结构入手,开出了“药方”,为郑女士提供法律援助信息及就业方面的信息,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持和对未来的思考,社工还从改善夫妻关系入手,进而改善父女、婆媳等关系。

“在服务中,我们也借助了心理咨询师、律师、调解员、就业援助员的力量,一同支持这个家庭。”殷茹媛说。最终,郑女士和丈夫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家庭危机也得以缓解,“年初,郑女士还以丈夫的名义,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我们的帮助。”

“十三五”实现全覆盖

浦东妇联的家庭社工试点是当下社会转型发展中,群团组织立足于破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创新,实现社会治理方面的有力探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项目初显成效。受服务的家庭和特殊人群在摆脱孤寂失落感融入社区、提升自我认同与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有所改善;家庭社工项目的实施,使妇女工作与家庭领域的专业支持与力量得到补充;家庭社工扎根社区,推进服务多元化,努力打通从社区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浦东妇联相关负责人坦言,家庭社工项目起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回应家庭需求,提升妇女工作的能力,促进社区文明,真正实现“社区、社团、社工”的有效融合等,都必须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家庭社工的帮助下,社区有需求家庭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南码头街道将家庭社工项目列为了今年街道的实事项目……

目前,新一轮试点已经开始,家庭社工服务范围扩展到18个街镇。到“十三五”期末,家庭社工项目将实现全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