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率先发布市场主体发展白皮书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23

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的热土,这是浦东给大部分人留下的总体印象。不过,浦东的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到底如何,可能很多人未必说得上来。近日,《浦东新区市场主体发展状况白皮书》首次向全社会发布,“深藏闺中”的市场主体发展数据初露真容。

挖掘大数据的价值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了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优化信息互联共享的政府服务体系等新要求。区委常委、副区长陆方舟表示,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力量。开展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分析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是体现“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积极尝试。

让大数据说话,充分挖掘市场主体数据的内在价值,正是浦东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积极探索。浦东正在不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推动信息全域共享,积极打造“透明政府”“服务政府”。而此次发布的白皮书,成为浦东市场主体发展的风向标,能够为社会公众创新创业提供数据参考,为市场经济升级发展提供趋势参考,为政府部门优化服务提供决策参考。区域性、多角度、全方位,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市场主体发展状况白皮书,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率先探索。

新区市场监管局方面介绍,新鲜出炉的这份白皮书,运用浦东新区企业注册数据库及企业年报数据库,结合其他相关公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特色梳理、纵向跟踪、横向比较等方法,对浦东新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系统的分析。最终,通过对市场主体发展状况的分析,体现了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建设等改革推进效果。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本次发布的白皮书是2016年度白皮书,也是浦东新区首份市场主体发展状况白皮书,分为基础数据、活跃状况、区域特色三大板块。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浦东新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73051户,比上年末增长55708户,增长率17.55%。2016年新设各类市场主体56493户,其中公有制企业1504户,私营企业40106户,外资企业2686户。

白皮书紧扣浦东的改革形势和发展导向,重点分析了自贸试验区企业发展状况和各片区情况,以及浦东企业发展的区域特色,从而得出浦东的产业行业结构正持续优化的结论。

数据显示,2016年,浦东新区的产业政策导向更加清晰,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行业、“四个中心”建设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保持了迅猛增长势头,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现代服务业则受自贸区“扩大服务业开放”政策影响,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此外,企业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2016年新设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均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度新设企业平均规模大于往年。

数据显示,浦东新区正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总部高度集聚的地区。此外,目前浦东累计有两家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8家企业(个人)获得上海市市长质量奖,27家企业(个人)获得上海市质量金奖。

内外资企业一片繁荣

结构不断优化、能级不断提升,浦东新区正成为上海市引进外资的桥头堡。从新设外资企业行业分布看,“四新”企业成为了亮点,外商投资多集中在新型文化产业、网络科技、金融等方面;新设外资企业区域主要集中在自贸区,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占同期浦东新区新设外资企业总量的87.71%和96.6%。龙头企业在发光发热,“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也在浦东进一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白皮书以企业新设、注销、年度报告和就业人数等主要指标为依据,对企业的活跃度状况进行了分析。统计显示,浦东新区企业的整体活跃状况得分为70.51分,处于高度活跃水平。其中私营企业活跃状况得分为90.12分,处于极度活跃水平。

浦东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吴伟平说,此次发布白皮书,是浦东市场监管局向社会开放市场主体大数据的首次尝试,今后将在该次白皮书的基础上,梳理形成标准模板,建立长效机制,每年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