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东岸“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26

11月2日下午,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听取黄浦江两岸核心区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基本情况和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工作,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习近平沿滨江栈桥步行察看黄浦江两岸风貌,了解人文历史和城乡变迁。习近平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与杨浦隔江相望的浦江东岸,也正演绎着“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的传奇。在22公里滨江岸线的贯通工程以及更多老建筑改造项目中,新区广纳各方智库的建议,巧用粮仓、煤仓、工厂车间等浦东工业遗存和历史建筑,将它们打造为有温度、有趣味的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市民感知浦东记忆、感受美好生活的载体。听江水拍岸,看绿意盎然,到浦江东岸“走一走、玩一玩”,已成为浦东人全新的休闲生活方式。

贯通东岸 连接浦东滨江的“新”与“旧”

站在杨浦大桥上向下俯瞰,浦江两岸自然人文风光尽收眼底。西侧,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杨树浦水厂滨江段;东侧,则是浦东滨江最具震撼力的工业巨构——有“亚洲最大容量散粮筒仓”之誉的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

这个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浦东重要的工业遗产。经过精心改造,2017年,这个“工业巨人”以筒仓艺术中心的全新身份亮相,实现了从“天下粮仓”到“艺术集散地”的华丽转身。在建筑沿江一侧,一条超长的全透明自动扶梯宛如晶莹剔透的“腰带”,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欣赏江景的绝佳去处。而22台2.5万流明的投影设备,则在长达400米的筒仓表面形成一幅恢弘的上海历史画轴。筒仓内部,则变身为国际知名品牌青睐的艺术秀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浦东文采会等公共文化活动接连举行,让浦东人“摸得到过去,看得见未来”。

从8万吨筒仓出发,市民可沿跑步、漫步、骑行的“三色道”一路西行。因历史原因,浦东滨江遗留众多自然河道、轮渡码头、厂房围墙,设计人员用15座云桥打通断点,形成一座座观景平台。步行大约2公里,始建于1862年的祥生船厂旧址就跃然眼前。这座记录中国造船业发展史的百年车间建筑未曾老去,而是变身成为充满历史感和工业感的艺术商业空间“船厂1862”。1.6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内,植入艺术品商店、汽车展示厅、江景文化餐厅、画廊等业态。走进“1862时尚艺术中心”这个800座的中型剧院,不仅能看到船厂的历史遗迹:金属管道内隐藏着空调与电缆,打开舞台后的隔音玻璃幕墙,船舶往来穿梭的黄浦江成为舞台的大背景,越来越多的前沿、时尚、跨界、创意演出在这里上演。

沿浦东滨江溯流而上,黄浦江在陆家嘴拐了一个近九十度的大弯,留下了一片突出的冲积滩地,形成了“浦江第一湾”。穿过霓虹璀璨的摩天大楼,便能邂逅1.2公里长的“城市文化艺术项链”。熠熠生辉的“项链”上,不仅有大“钻石”——展示中外艺术的艺仓美术馆,还有十余颗色彩斑斓的“小宝石”——容纳不同业态商铺的“艺岸廊桥”。而两者的前身,是老白渡码头煤仓与相连的高架运煤廊道。“煤仓”变“艺仓”,“煤岸”变“艺岸”,不仅整体保留了建筑的原有组合逻辑,也为东岸滨江输送了更多的人气与文气。

继续南行5公里,卢浦大桥的桥墩下,在世博公园里呼吸“城市绿肺”的清新空气。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机器轰隆作响、钢水翻滚沸腾的上钢三厂厂区。公园内除了有滩涂湿地、休闲绿地,也有从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厂房改建成的世博大舞台。预计明年,这座“开敞景观式观演场所”将推出《上海千古情》《上海一秀》《我回上海滩》三台驻场演出,用舞台艺术重现城市发展变迁。

在浦江东岸这条绵延22公里的文化景观带里,22座“望江驿”小木屋,不仅为市民提供雨伞、充电宝、卫生间、直饮水、无线网络等贴心服务,还兼具公共图书馆、电影院、艺术展厅、演播室等多重功能。全年300多位名人走进驿站与市民面对面,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传递思想、讲述人生,力求引爆5000万的点击量。小空间、深挖掘,“望江驿”串起独具浦东特色的东岸滨江品质生活体验带,也将浦东的“新”与“旧”连接更加紧密。

向“艺”而生 工业遗存留住浦东人的乡愁

从浦东22公里的滨江岸线走进更加广袤的城乡腹地,在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越来越繁华的街区之中,也有不少老厂房、老仓库被打造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全新文化地标。建筑表面的斑驳锈迹,是浦东大工业时代的珍贵历史见证,而它们向“艺”而生的保护再开发,则从侧面反映出浦东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身边越来越多的老厂区、老厂房,变身成为美术馆、文创园区、艺术商业街区。其中在杨高中路和南洋泾路路口,耸立着一座方方正正的“红盒子”。这座名为“天物空间”的文创园区,由红心电熨斗厂厂房改建而成。它被预氧化的铁锈红色耐候钢板包围着,成为国内体量最大的锈饰面建筑,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工业时代的印记。而在祝桥镇江镇西街的林隐美术馆,原为沪江纺织机械厂的厂房。建筑改造时,美术馆外部营造出石库门风貌,内部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老厂房的“素胚”状态,这也是当代艺术最青睐的“白盒子”设计风格。原工厂其他区域则改造为林隐艺术酒店,吸引浦东国际机场与迪士尼乐园的游客,也欢迎祝桥本地的街坊邻里参观,形成一种融合美术馆参观体验与酒店消费的创新文旅业态。

大工业时代的一系列生活配套设施,也在转型中拥抱这个信息化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在浦东沿江工厂从事生产的工人,聚居在陆家嘴区域的工人新村里。1954年,浦东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东昌电影院在这里诞生,此后的30多年里,它用无数个一票难求的放映场次,赢得了“浦东大光明”的美誉。然而,随着浦东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昔日繁忙的厂区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历经近5年的改造,今年8月,这幢有着65年历史的老建筑涅槃重生,不仅有了一个新名字:“东昌弈空间”,更升级为上海首家集艺术展示、科技教育、电子竞技赛场功能为一体的5G多元文化体验空间。未来,东昌弈空间将肩负起“文化引擎”的使命,集聚更多文化、科技、艺术资源,驱动文化街区的建设,提升周边居民区的生活品质,在浦江两岸重新打响“东昌”的品牌,延续65年前的初心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浦东新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黄玮表示,即将迎来开发开放三十周年的浦东,将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这片改革热土的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属于浦东的文化记忆,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浦东的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乡愁记得住,让这里的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