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7月3日下午,上海市香山中学大礼堂名家荟萃,2020年于漪教育思想诵写讲展示交流会通过网络直播,为全市乃至全国的观众,带来一次心灵的涤荡。而于漪老师的弟子兰保民首次公开讲述的“私藏故事”,香山中学等校多年的探索实践,则展示了这样一幅画卷:于漪教育思想已在浦东校园生根开花。
弟子真情讲述恩师智慧
人民教育家于漪,始终坚守“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践行着“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的使命,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楷模。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语文教师兰保民,是于漪的弟子。自2006年进入“于漪基地”学习,14年来他一直追随于漪老师从事现代教师学、语文学科“德智融合”等项目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当日,兰保民第一次公开讲述了在恩师家中收获的感动——
那是2007年的一个冬日。“走进老师家,我发现屋内不豪华却一尘不染的家居陈设,感慨万千。一个在教育教学上成就卓然的教育家,一个终日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语文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的大师,一个当时年届80高龄的老人,家庭生活竟然还能安排得如此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感动之余,兰保民问于漪:“于老师,您工作了一天,再忙家务,不觉得累吗?”于漪把头微微仰起,快乐得笑出声来:“怎么会累呢?只要你充满兴趣地去做,你就会觉得那不是一种苦,而是一种乐趣。我跟你讲,做事永远做不死人,只有生气才会气死人!”
后来,兰保民从于漪儿媳口中又了解到一个细节:每次于老师出差离家前,都会叮嘱家人把走道打扫干净。原来,于老师一直把清扫公共走道视为分内事,默默地做着。“把家务当作一种乐趣,在劳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就是于老师的生活智慧。”兰保民说,这正蕴含着于老师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一个人的价值是什么?在于老师看来,你的最大需要就是别人需要你!”
立足校情学习于漪教育思想
舞台上,8名浦东一线教师深情朗诵了于漪回望自己学生时代的名篇《往事依依》;展厅里,于漪的教育格言金句成为香山中学师生笔下的一幅幅硬笔、软笔书法作品;活动中,浦东青年教师代表获赠“引领教育探索之路的灯塔”《于漪全集》……
“于漪老师对学生胸怀大爱,来源于仁爱之心的大爱,来源于教师们对学生倾注心血、持之以恒地关心爱护,这是教师们学习于漪教育思想的必修课。”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强表示,于漪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浦东教师,并在各学校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中生根开花。2019年,浦东的北蔡学区、建平中学等曾多次邀请于漪作指导;以香山中学为代表的浦东中小学,则立足校情、探索学习践行于漪教育思想的特色发展之路。
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香山中学,是一所“以美立校,立美育人”的完全中学。在这个移步即可欣赏艺术作品、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校园里,“全校师生在分类学习中认识于漪教育思想,在研修活动中理解于漪教育思想,在特色课程中探索于漪教育思想。”校长顾霁昀介绍,“立美论坛”上,老中青三代教师济济一堂,为香山美育特色的发展畅所欲言;教师围绕“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开展读书活动,增长美学知识,提升美育理论功底;而全校师生参与的于漪教育著作诵读、演讲活动、格言书写活动,则让老师坚定了教育工作初心,也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该校初二(2)班学生吴雨杭说:“于漪老师的格言金句太多了,‘因材施教’这个主题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感动。”
顾校长透露,香山师生在于漪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创新,应对疫情带来的新常态,香山中学打造了VR美术云展馆,即将上线;美育中心“数字化速写课程”也在不断精进打磨,致力于实现美术与生活、文化、社会、科学的跨界综合。
据悉,本次活动相关朗诵、书法作品将汇集成资源库,方便更多教师搜索学习于漪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