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高的小洋房、能停下四五辆车的大院子,院子四周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正对面就是一个体育文化公园……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村147号,是村民陈可娟的家。家门口挂了好几块牌子:“共产党员户”“美丽庭院五星户”“点心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里启动了“乡村创客集聚地”的打造,吸引了村民共同参与。“五星户”陈阿婆,也由此走上了乡创的道路。
今年72岁的陈可娟,是土生土长的海沈村人。自从1970年结婚后,她就与丈夫庄庚林住在了147号,如今已是三代同堂。走进147号,大门左手侧是个绿化角。一株近两层楼高的银杏树,在各种花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高大。沿着院子的铁艺围栏,一盆盆各具特色的盆栽整齐排列,有仙人掌、有绣球、有三角梅……
陈可娟的家,是美丽庭院“五星户”。“我们是惠南镇评选出来的首批五星户,整个村子里一共也就两个。”说起这个,她十分自豪。
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一个方面。美丽乡村的打造、美丽庭院星级户的评选,就是为了发动更多村民共同参与,一起打造宜居的村庄。
陈可娟家的房子,在2014年完成了“升级”,变成了如今的模样。“不仅仅是我们家,大家的房子都翻修得越来越漂亮,村里环境也越来越好,住在村子里特别惬意。”她说。
不过,从去年春天开始,陈可娟的日子变得忙碌起来。一切源于村里开展的乡村振兴特色战略。
村里请来了专门的团队,计划把海沈村打造成“乡村创客集聚地”。这一个目标,需要餐饮、住宿等多方面的支持。陈可娟制作当地特色美食的手艺,一下子被“盯”上了。
“当时,我们邀请村民一起参加乡创空间的活动,其中有几次制作特色美食的内容。结果,陈阿婆做的馄饨、塌饼征服了所有人,大家都说好吃。”乡创空间负责人阮林芳介绍。
要吸引更多游客来村里观光、要把“创客”留在村里工作,乡间美食无疑是一大吸引力。于是,阮林芳和村干部一起,向陈可娟提出了请求——开一家点心坊。“我们觉得,这就是记忆中奶奶、外婆做的点心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
就这样,陈可娟的院子里多了一个大遮阳棚,家门口也多了一块“点心坊”的牌子。遮阳棚下,是一方一圆两张桌子,配上长凳,就是用餐区。一块黑板上写着每天的菜式,通常就是咸菜肉丝面、青菜肉馄饨、咸菜肉塌饼这三样,最近因为端午节关系,还多了粽子。
菜式虽然不多,但颇受青睐。在乡创空间工作的小年轻们,几乎天天都会光顾。周海就是其中一个。他说:“陈阿姨做的点心味道特别好,不像外面酒店的高油高盐,很清爽,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中午过来打牙祭。”
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更是经常有游客慕名而来。刚过去不久的端午节,海沈村是第二届惠南瓜果节的主会场,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陈可娟一个人忙不过来,专门叫来了三个儿女和他们的家人,全家上阵满足游客们的餐饮需求。
几个菜都是价廉物美。陈可娟说,她不图赚多少钱,“村子里搞乡创,我们也了解,还去乡创空间喝过咖啡,作为村里的一份子,我当然也要积极配合好。”
不过,看到母亲这么忙碌,儿女们有些担心。大女儿庄晓颖每逢休息,都会过来帮忙。“母亲就是这么一个热心肠的人,只要她身体吃得消,我们也愿意支持她。”她说。
这一方面,阮林芳等人也不是没有考虑。“游客多的时候,我们会邀请其他村民、以及我们的志愿者,一起帮着陈阿姨。这也可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
在阮林芳等人的计划中,乡创集聚地的打造,应该是全体村民参与的一个项目。“我们希望,每一位村民都能够参与乡创,有资源的提供资源,例如出租闲置的房屋;有技能的提供技能,例如像陈可娟阿姨这样。”
现实中,已经有不少村民像陈可娟一样,通过“乡村养护队”“果蔬对接社区”等项目参与到了乡创项目,不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也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有了这个乡创项目,大家的日子都变得更好了。我也得把我的点心坊做得更好,不能拖了整个村子的后腿。”陈可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