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承担着守好上海“东大门”的重任,发挥着全市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一季度浦东经济发展数据令人瞩目:部分重点指标逆势上扬,实到外资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6.6%;吸引内资项目3948个,增长6.1%;新增内资注册资本1176亿元,增长1.8倍;工业投资97.5亿元,增长26.8%。这些成绩的背后,与浦东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密不可分。
“三个闭环、六个关键点”
浦东的有序复工复产,离不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体系。
在外防输入中,浦东做好了“三个闭环”:一是建立专用通道闭环落实分流排查,飞机落地后发现发热或疑似症状旅客,在10分钟内安排急救车辆转送指定医疗机构。二是建立“直通车”闭环做好接送转运,对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形成“机场驻点登记、集中接送临时集中留验点、街镇交接、居家隔离观察”工作闭环,实现接送车辆全天候投入,社区人员24小时保障。对集中隔离观察人员,到达集中隔离点后15分钟左右完成入住。三是建立社区闭环属地隔离,社区为居家隔离人员协助安排日常生活服务,招募外语防控志愿者,配合村居委会讲解防疫政策,确保辖区范围内外籍人员做好居家隔离。
同时,浦东新区也认真抓好“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六个关键点,加强“内防反弹”工作不放松。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浦东新区贯彻落实“包干”制度,做到街区、楼宇、楼组、村组、市场、企业等全覆盖,近10万工作人员奋战在第一线,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严控,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
闭环管理不松懈
疫情期间,浦东卫健系统冲在了抗疫的最前线。在卫健系统内,也建立了“三个闭环”,即医疗救治闭环、医学观察闭环、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闭环,牢牢抓住疫情防控的主动权。
“医疗救治闭环”中,浦东安排120急救车24小时在机场待命,确保10分钟内车辆到位,将有症状旅客送往定点医院。集中隔离点和留验人员每日定时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症状及时由120送医。居家观察人员则每日定时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症状及时由120送医。浦东共设发热门诊18家,隔离留观定点医院15家,发热哨点41家。为应对输入疫情,及时将隔离病房数量扩增一倍,为7家区属综合性医院配置了发热门诊专用CT。
“医学观察闭环”则努力实现观察全流程无缝隙、突发事件预案无空白。浦东13家区属公立医院就近“包干”42个集中隔离点,严格消毒措施、落实个人防护、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为小留学生、孕妇等特殊归国人员制定特别预案。对65周岁以上老人等6类不适宜集中隔离的人员,经严格核实后,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与街镇、公安等协同开展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为了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闭环”,浦东新区疾控中心抽调骨干组成66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49人的收送样队伍、21人的实验室检测队伍。这支精兵强将分工有序: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反应、专业精准、全面可追,实验室检测三班轮转、当日收样当日清,并规范有序分类做好接触者管理。
日常医疗服务不缺位
在守住“医务人员零感染、院内感染零发生”两条底线的基础上,浦东新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逐步有序恢复日常医疗服务,确保市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能满足、危重症救治有保证、慢性病人配药有保障。
为了让市民安心就医,浦东对各医疗机构加强风险管控。强化病房管理,重点抓好新收治患者核酸检测、出入口门禁管理、陪护探视管理、护工及工勤人员管理等关键环节。除了加强管理外,医院还实施分类服务,落实延伸处方、长处方等便民措施,重点保障孕产妇、急诊手术患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人群的医疗需求,逐步有序全面恢复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浦东各医疗机构全面推行门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引导患者分时段就诊,严格执行“一人一诊一室”,并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
此外,为支持企事业单位尽快复工复产,7家区属综合性医院积极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新冠病毒检测能力。目前,浦东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机构达10家,满足浦东市民及单位“愿检尽检”需求。区内还有6家具有核酸检测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日均最大检测能力达近万份,可以满足日常复工复产检测需求。
作为疫情防控的最末端,浦东各街镇的防疫工作也毫不松懈。除了做实做细居家隔离工作,管住管好居家隔离对象外,首次来沪返沪人员进入小区时,身份信息、旅行史、健康状况等基础信息登记工作“一个不漏”。此外,持续倡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比如使用公筷、公勺和推行分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