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新房子,马上就开始装修了。”6月28日,顾解兵老先生来到靠近申江路秀沿路附近的仁怡苑,为新家装修做准备,而他的老房子在康桥镇的石门村。“再等个半年左右时间,就可以住进来了。”顾解兵高兴地表示。
其实,在浦东像顾先生这样将要入住新居的农民今年还有2000多户。从新区建交委获悉,浦东新区完成2197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工作,从4月底实质启动以来,浦东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率先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2000户年度任务。
改善居住条件,生活和交通也更方便
去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切实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进一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约5万户居民实现相对集中居住。推进的重点为高速公路、铁路、高压线沿线,生态敏感区,环境综合整治区,以及规划农村居民点范围外的分散居住户。
浦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建立了农民集中居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分管领导牵头谋划,区建交委会同区发改委、农业农村委、财政局、规土资源局等单位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确定新区在四年内完成8000户农民集中居住,在2019年完成2000户的基础上,2020年再完成2000户签约;并形成了《关于浦东新区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实施方案》为核心的新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政策体系,明确补偿标准和工作流程,使基层工作有章可循。
“为让农民享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新区按照就近适配的原则,把环境优美、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的房源作为集中居住安置房源。”浦东新区建交委住房保障处程婴介绍,针对农户需求,提供现房期房、大中小套型搭配,供农户自主选择,做到一户一方案、每镇总方案,并组织农户现场看房,让农户对房源有直观感受。
顾解兵的老房子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距离边上的高架仅有20多米。“以前由于材料紧缺,工艺也差,所以房子质量不好,家里面一到下雨就潮湿,住在里面让人感觉不舒服。”顾解兵说。
今年5月初,在农民集中居住征询过程中,顾解兵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签约。根据相关政策,他一共拿到了3套房子,其中两套是现房、一套是期房。
“这里不仅环境好,生活也方便,以前去看病、办事开电瓶车都要半小时,现在七八分钟就可以到了。”顾解兵笑着说。
保障农民利益,7个子女一个都不能少
浦东在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各个环节都引导群众自主参与,细化实施两轮征询。第一轮意愿征询,了解群众参与签约的真实想法;第二轮方案征询,向农户详细阐明补偿标准和安置房区位,听取群众意见,确保补偿工作依法合规并符合民意。
在周浦镇北庄村,有一对老夫妻均已逝世,房屋的继承人情况不明。在推进相对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为保障该户合法权益,事务所至村委、派出所反复核查确认老夫妻共有7个子女,又至土地所调取子女的批建材料,逐一上门分别联系各子女征询意愿,宣传政策,制订方案,在一个月内经数十次的沟通联系,终于取得所有子女一致认可,顺利完成签约。
为保障农户尽快享受政策红利,对于有集中居住意愿的农户,浦东加强队伍保障,集中力量做好签约组织和服务工作。区建交委成立农民集中居住工作专班,负责统筹推进;征收条线抽调40名骨干党员干部,成立分片包干推进工作组,确保各项准备工作精准高效,签约启动有序规范。
“所有人口面积和房源数据录入签约系统,并锁死后台,实现机器管人,确保项目补偿标准前后一致,横向平衡。”浦东新区房屋征收事务中心方之玮介绍,所有项目均按《标准化手册》和七步工作法的要求,从两轮征询、调查摸底、补偿流程、人口面积认定、基地现场标准设置、电子签约系统和党建联建等各方面都统一标准;所有认定和补偿结果在项目现场公开,农户可以通过基地公示栏、触摸屏、电子屏、手机App等多种媒介路径获取信息,并对补偿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让农民放心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