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蝴蝶兰”东方艺术中心正式运营的第13个年头。这一上海的文化地标,正经历其第一次全面大修。记者近日从东艺获悉,从3月初开始的大修工程,第一阶段将于本周六完成。4月至6月期间,东艺将恢复正常运营,届时各类自办及租场演出将如期举行,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的多个演出项目也将在此精彩上演。7、8月,东艺将再度闭门谢客,开始第二阶段大修。
作为浦东的第一家综合性艺术剧院,东方艺术中心自2005年7月1日正式开业以来,已成为全年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仅次于国家大剧院的重量级演艺场馆。它为什么要大修?大修后观众将获得哪些不同的观演体验?本报记者为你揭密东艺大修幕后的故事。
7000场演出与59个漏点 13岁的“蝴蝶兰”亟需休整
“剧院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是常态。而东艺已连续运营13年了,确实需要休整了。”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至今已有世界9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表演团体和艺术家走进东艺演出,“蝴蝶兰”累计举办各类演出7000余场,观众逾700万人次,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国家大剧院。东艺还是全国唯一一家能常年保持同时售票演出达100场以上的剧院。经过13年的发展,东艺已从一座全新的全国高标准建设剧院,成长为上海乃至全国和亚洲的重要演艺场所。
然而,连续10多年的“连轴转”,让东艺的硬件设备设施不可避免地损坏老化。“剧院就像一台计算机,刚买来时运转飞快,几年后就不好使了。”相关负责人透露,东艺曾发生过一些意外:因控台元器件老化失效,舞台灯光在关闭后又自动点亮。制冷、制热设施也因元器件老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最令人担心的是演出“撞上”下雨天。当观众沉浸于美妙音乐中时,剧场顶部专门用于悬挂设备的栅顶上,却有一群东艺工作人员四处巡逻,密切“监控”着因防水卷材老化而形成的59个漏点。他们用塑料布小心接着雨水,及时倾倒,如此周而往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艺只能用这样的“紧急措施”防止雨水倾泻入场、淋坏舞台设备、淋湿观众和演员。
大修迫在眉睫!经论证,东艺决定在传统演出淡季——3月与7、8月开展第一次全面大修工程。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的情况下,东艺围绕土建装修装饰、供电、供暖、排水、景观、核心设备系统等各项设备设施进行全方位的修缮,以消除场馆设施设备的安全隐患,提升场馆的使用效率。
好看好管好用 引进沪上第一套“飞毯”系统
东艺的大修工程贯彻“好看、好管、好用”的指导思想,分为两个阶段,依照季节特点统筹规划。第一阶段在3月完成,防水堵漏是首要任务,通过更换防水卷材、涂刷防水涂料,彻底解决屋面漏水问题。“要赶在上海的黄梅天来到前完成。”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一阶段除了防水堵漏,还需维修冷冻机组,让空调能够正常制冷,为夏季大修时的人员作业做准备。到了7、8月,东艺将闭门开展第二阶段大修,除了维修锅炉、保证冬季的正常供暖,还将对舞台机械、音响、视频等进行升级。这些修缮将直接关系到观众未来的观演体验。
记者获悉,大修后“蝴蝶兰”正门内侧墙面将成为东艺的“主视觉”亮点,这里将增设一块40多平方米的LED屏,滚动播放演出信息。室内灯光色温也将调整,营造出更为“宾至如归”的氛围。在舞台机械方面,东艺将引入上海首套“飞毯”系统,未来可实现布景与人物在舞台各个空间随意飞行。东艺也将成为西双版纳傣秀演出剧院后,国内第二家可以满足SIL3(欧盟最高安全标准)带人飞行的剧院。
东艺的视频设备将升级为最新的高清系统,今后的直播和录播将更专业。在音响设备方面,东艺将对2000座音乐厅的扬声器摆位及组成进行优化和完善,增加小型阵列音响,确保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获得均匀的声场覆盖。今后,位于乐池正后方、左后方及右后方的D、E、F区的观众,将能以较低的价格,聆听到更好的现场音效。
与此同时,东艺还将根据最新的防恐法规要求,对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进行升级,做到“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其中,监控图像将从“看得见”变为“看得清”;视频存储时间也将从此前的30天,延长到90天。监控系统还将新增智能分析、提醒和报警功能。
据透露,东艺力求通过此次大修,保证未来10年的正常运营。相关负责人表示:“修缮后的东艺将优化外观,提升‘颜值’,还将实现功能超越,提升剧场内涵,有望跻身国际顶级剧院的行列。”
在大修期间,东艺管理团队将“闭而不休”。7、8月,除了售票处继续对外开放,东艺团队将积极地“走出去”,把演出与艺术活动带到社区、学校、企业、商场、公益机构等,践行高雅艺术走进市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