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医联体的主导思想是:注重居民健康的全人口、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通过管理模式和就医模式的改革,构建具有浦东区域特点的医联体运行模式和分级诊疗体系。
11月30日,浦东新区外高桥医疗联合体宣布成立,由此拉开了新区医联体新格局构建的序幕。
记者从新区卫计委了解到,到2020年,新区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和运行顺畅的多种医联体运行模式。既有以“块”为责任边界的区域医联体,也有“纵向”的专科医联体、高峰高原学科医联体和专病医联体。
横九大区域医联体覆盖36个街镇
区域医联体是医疗联合体的主要组织模式,在四大类型医联体中,将首先实现区域医联体全覆盖。
据悉,新区36个街镇已经划分为九大区域医联体,分别是:外高桥医联体——第七人民医院;金桥医联体——公利医院;陆家嘴医联体——东方医院;世博医联体——浦南医院;三林医联体——东方南院;川沙医联体——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周康医联体——周浦医院;惠南医联体——浦东医院;临港医联体——第六人民医院东院。
以外高桥医联体为例,以高桥、高东、高行、凌桥、浦兴、曹路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辖服务站与卫生室为基础医疗服务平台,以七院为区域诊疗和服务运作平台,以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学科建设和技术支撑平台,辐射区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服务常住人口约80万。
区域医联体内检验、病理、心电图、集中消毒供应、放射影像中心共享。还将推进医联体远程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报告共享、在线教学等功能。
在外高桥医联体内,七院负责疑难危重复杂疾病的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一般常见多发疾病的诊疗和后期康复、护理。具体而言,对于上转患者,七院要提供优先预约就诊、优先预约检查、优先预约治疗、优先预约住院等服务;对下转患者,七院要开展延续服务,包括对病情的跟踪随访以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要做好下转患者的后续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工作,并与上级医院经治医生保持密切联系,确保下转患者的治疗同质化,延续性。
七院院长王杰宁说:“我们的目标是,至2020年,在外高桥地区建立起以区域医联体为主,专科、专病医联体协同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得到进一步落实,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纵三大类医联体提升浦东专科治疗水平
“我在外高桥医联体内,但是,我想看一妇婴的专家,怎么办?”对此,新区卫计委有三大“纵向”医联体来解决问题。
一是专科医疗联合体。鼓励区域医疗中心在各专科领域打破原有区域框架,与专科实力在全市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的三级医院开展专科医联体建设,并根据专科特点,将专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专科医联体范围。
二是专病医疗联合体。对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胸痛、心力衰竭等专病,可建立以技术力量强的三级医院为核心的专病医联体。专病医联体以疾病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载体,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双向转诊、服务延伸、健康管理等方式,构建快速、高效、全链条的协同救治体系,形成网络规模效应。
三是高峰、高原学科医联体。高峰、高原学科是通过打擂台确定的浦东新区的优势学科。新区正在积极推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即将启动以高峰、高原学科为领头雁的专科联盟建设,并与“15分钟服务圈”和“家门口”服务体系联动,将医疗服务放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同时带动区域学科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总之,通过四大医联体建设,将形成浦东特有的“共享医疗”——区域内医疗资源进一步整合共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风险共同体,为患者提供连续服务,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