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浦兴大爱公益园内的一间教室里,一群女性聚集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编着各种中国结。这是浦兴“家门口”综合服务园为居民提供的一项文化服务——非遗传习所。
作为浦东新区首批开展“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街道之一,浦兴路街道在建成专业服务园、综合服务园、居民区服务站的多层次“家门口”服务体系基础上,还在不断优化升级,给居民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家门口服务。
居民爱往服务园跑
浦兴大爱公益园是浦兴路街道第二个“家门口”综合服务园,是一个集综合服务和特色服务于一身的园区。这里凝聚了很多社会组织资源,给居民们带来中国结特色课程的,即是其中一家——上海启绛文化传播发展中心。
该中心负责人胡谦介绍说,他们去年9月与浦兴路街道签约,为浦兴大爱公益园、大爱乐业园和部分居民区的“家门口”服务站配送非遗传承服务。“目前我们在大爱公益园面向居民设置了四门课程,分别是中国结、刺绣、面塑、彩绘,每周上两次课。开班时计划每班人数22个,但实际报名人数都超过了计划人数。”
家住金桥一景小区的范桢,报了好几门课程。她告诉记者,在报这些课程之前,她在周末也经常带着孩子来公益园,“有很多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很好玩。平时我还会来这里上瑜伽课,现在有了中国结这些课,我一周四天都要往这里跑,不用在家觉得无聊了。”
浦兴大爱公益园的负责人汪美飞介绍,公益园是浦兴“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核心园区,为居民提供综合“家门口”服务的同时,也提供公益孵化、政社合作等特色服务。“引入这些专业组织的服务后,公益园的‘家门口’服务内容更丰富,也更受居民欢迎了。”
打造服务“升级版”
记者了解到,在6个“家门口”专业服务园、6个“家门口”综合服务园、40个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基础上,浦兴路街道去年又在“家门口”服务空间、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
据介绍,浦兴路街道制定了统一标准,通过两轮深度压缩,40个服务站共减少桌子187个、椅子166个和电脑144台,做到所有服务站书记、主任“零办公”,真正使社工工作地变为群众活动地。
之后,在开放共享的原则下,进一步规范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功能,释放活力潜能,使“家门口”服务站真正体现“功能综合、一室多用”。在“家门口”服务三级网络的基础上,还挖掘培育“家门口”服务点,充分利用各自小区室内外各类场地,包括活动室、议事亭、美丽楼组、微景观等,延伸服务触角。
服务网络铺开后,浦兴路街道两次对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服务项目运行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评价评估,通过梳理制定、动态调整需求、资源、项目清单,确保服务项目精准化提供;并结合最新的需求提取清单、资源整合清单和评议评价结果,更新了2019年版的七大类服务和特色服务清单。另外,通过“大爱浦兴”微信平台,提供信息公开、场馆预约、活动报名等“家门口”线上服务项目。
与此同时,浦兴路街道引入各种服务资源,确保政务代理、生活保障等基础性民生服务项目全面覆盖和有效落地;在基本民生层面嵌入所需功能,如在40个服务站建设“健康小屋”推进全科医生进社区项目,在银桥、双桥服务站开设“爱心三点半”课堂解决托管难问题等;依托社联会,通过街道搭建的一年两季的供需对接平台,引入更多的“家门口”微公益项目,使“非遗传习所”这样的专业化、社会化高品质服务在“家门口”服务体系中落地。
浦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周秀华表示,2019年浦兴的“家门口”服务还将在智能化建设上有所突破,推进服务站功能升级,完善“园站点”三级网络布局,做好居民区自治共治团队建设,通过系列举措,全面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打造“家门口”服务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