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解员到东方调解中心理事长,晏菲见证了浦东“老娘舅”从普通调解到专业调解晋级的过程。“用法律平息纷争,让双手紧握,让信任回来,用真情融化坚冰。”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会歌——《牵手》中所唱到的,也是晏菲和她的伙伴们所追求的。
2012年3月,浦东新区医调委挂牌成立半年多,晏菲应聘入职成为一名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员。以前,要解决医患纠纷只有三种途径: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向卫生计生部门申请处理,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人民调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专业、自愿、规范、保密、便捷。但过激的“医闹”行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2016年,国家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医疗纠纷责任未认定前不得赔钱、滋事行为未制止前不得调解。“这道‘红线’让人民调解可以有效持续下去。”晏菲坦言。
在晏菲看来,人民调解不是“和稀泥”,要保证调解结果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对于疑难、复杂纠纷,我们会及时启动专家咨询程序。”这弥补了调解员在医学知识方面的欠缺,为调解提供了参考依据,提高了调解公信力。”
而随着调解程序规范、文书模板统一等措施逐年落实后,调解效率大大提高。2019年浦东新区医患纠纷数据统计显示,调处一件矛盾平均时间为14.51天, 2012年时平均时间为30 天。“现在,大型公立医院已经把医调委调解作为一个主要渠道,但一些民营医疗机构覆盖率还不够。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加强走访,在这个过程中,把人民调解送上门。”晏菲说。
医调委的成功经验证明了专业人民调解的价值和优势。随着浦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矛盾不断涌现,解纷需求日趋多元,更加迫切,2015年,在浦东新区司法局指导下,借鉴参照医调委的模式,新区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
为了更好培育专行业调解组织,新区又成立了全国首家集成式、专业调解平台——浦东新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作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孵化器”,致力培育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依法规范运作的独立第三方专业人民调解组织,重点化解高发频发的新型专业矛盾纠纷,推动人民调解工作能级。其后,按照需求导向,发挥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平台优势,通过常驻、加盟等方式,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商联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多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相继应运而生,专业人民调解化解传统领域矛盾纠纷之外,还不断涉足新领域,如贸易、金融、知识产权等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专业人民调解的新需求新期待。
2017年11月,经登记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东方调解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晏菲兼任东方调解中心理事长。她说,和人们熟知的“老娘舅”型调解员相比,东方调解中心的调解员均有调解所需的专业背景,还有275名律师组成的特邀调解员队伍,2000多名心理学、医学、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库。
而成立东方调解中心的更重大意义是,这是一次适应新时代社会矛盾纠纷新特点的工作方法创新,是以专业法律力量、高效处理机制、有力制度保障进行调解服务工作,从而追求法律信仰、秉持法治理念、恪守法律法规,实现法律框架下的公平正义。
“东方调解中心受理的是专业性较强的纠纷。” 晏菲打了个比方,“如果和医院的转诊制度做类比的话,东方调解中心就是‘三甲医院’。”
从事调解工作这些年,晏菲见证着浦东人民调解的“升级路”,除医患纠纷调解外,物业管理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旅游纠纷、消费纠纷、金融、知识产权、治安、轻伤害、劳动争议等各类民商事纠纷逐渐都可以在东方调解中心调处。2019年,浦东新区东方调解中心共受理纠纷30499起,同比2018年增幅11%,调解成功率88%,协议金额21亿。
下一步,东方调解中心将继续以高效便民、推动多元化特色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展为总目标,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加快建立覆盖全业务、全时空法律服务网络,为社会提供便捷化、专业化、高效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途径,为老百姓提供专业调解、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以专业力量帮助化解纠纷,解决法律问题,宣传法律知识,为维护社会稳定开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