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万元大关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22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多元,2015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万多元,再到2016年突破5.5万元大关。在过去5年里,浦东人的收入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更满意的收入”不仅是写在规划和文件里的愿景,更是老百姓切实可感的满满收获。

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回顾5年前,2012年,浦东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901元和17641元。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快,2015年,浦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42元,比2009年两区合并时翻了一番,顺利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此时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4:1。

国家统计局浦东调查队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浦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76元,名义增长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不仅如此,浦东新区居民收入结构更趋合理,除了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逐步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继续下降,首次低于60%;经营净收入占比继续上升,总量继续提高;财产净收入比重小幅增长;转移净收入比重增长较快。

增收首先归功于“大环境”

分析居民增收原因,首先归功于“大环境”——经济运行平稳成为拉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发动机”:去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466.15亿元,增长6.8%。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8731.84亿元,增长8.2%;新区新增就业岗位145010个,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6325人,下降8.9%。在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支调查可比样本反映,2016年度浦东居民收入上涨的超过七成,达73.8%,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居民工资性收入达到33150元,增长5.5%,占比达到59.4%,在可比样本中,工资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是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业、金融业。受整体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影响,工资性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仍是居民收入最主要来源。

创业经济成为带动居民收入增长的“助推器”。2016年,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财政局联合发布了《浦东新区关于进一步完善鼓励市民创业政策的实施意见》,各镇也相继出台鼓励创业政策,全年成功扶持创业人数2449人,增长34.2%。

2016年,新区居民经营净收入1471元,增长27.7%,其中增收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例如,经营家庭装潢材料批发零售的,受益于2016年度房产市场升温,住房装修市场火爆,经营效益普遍较好,有些经营者全年收入比2015年翻了两番。随着创业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居民保持创业积极性,仍将助推居民收入实现较好增长。

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上升

资产升值也成为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加速器”。2016年上海市房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浦东新区房产交易数量和价格上升明显。房产市场持续升温,推动居民自有房屋出现较大幅度升值,带动房屋租赁价格水涨船高,拉动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上升。2016年度,新区居民出租房屋财产性收入上涨14.4%,房屋租金的增长趋势总体表现为街道高于镇,北片镇高于南片镇,以前滩和后滩为代表的南部沿江街道高于北部沿江街道。

多项惠民政策成为保障居民收入增长的“压舱石”。近年来,国家、市、新区各级政府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力度,稳步调升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综合补助等福利待遇,统一城乡基本医保,提高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和政策性补贴,积极实施各项惠民惠农政策,为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坚实基础。2016年4月1日起,上海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工资标准,其中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020元调整为2190元,提高8.4%,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18元调整为19元。全市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从每人每月790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月880元,增加90元,增幅11.4%。2016年度,新区居民养老金(离退休金)收入上涨6.2%。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新区有关部门建议:首先是进一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次是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扶持政策,改善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还有就是继续拓展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优化居民收入结构,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后劲。在今年的“两会”上,新区区长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庄严承诺:未来5年,浦东新区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3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将显著改善,社会民生投入与财政支出保持同向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