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化为抓手 探索新经验 自贸区党建实践迸发新活力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25

28.78平方公里的中国(上海)自贸区,集聚了企业2万多家、28万名员工,其中80%以上为外资企业,涉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域创新发展快、国际化程度高,员工成分多样性、诉求差异大,如何走出一条有自贸区特色的党建之路?自贸区综合党委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大党建、全覆盖、一体化的工作格局,产生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工作经验。

构建“三港三区”大党建格局

2013年11月,经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批复将上海综合保税区综合党委改名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党委,并隶属于市社会工作党委,因此也被誉为“上海级别最高的综合党委”。目前,自贸区已建立“两新”基层党支部106个。

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区域大党建的工作格局,促进“三港三区”(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外高桥港、洋山港、浦东机场空港)不同隶属关系单位以及企业之间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自贸区“三港三区”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工作机制应运而生。

这个机制为解决自贸区内众多棘手难题搭建了平台。

“两项机制”建设增强党建活力

在自贸区诸多非公有制企业中,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该公司发展迅速,党员人数较多,自贸区综合党委专门确定专门党务工作者每周上门到该公司进行服务。

如今在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综合党委所派遣的这名党务工作者不仅为各支部办理党员关系接转手续,还指导各支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如规范公司党组织管理、党员接转关系等,还对公司各支部书记进行党务知识专题培训,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等。因为有了这名“老法师”的悉心指导,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各项党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发生的新奇事,是目前自贸区综合党委正在广泛推进的“两项机制”建设。所谓的“两项机制”,即“上级党组织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建设”和“企业党组织与管理层沟通机制建设”。在“两项机制”建设中,自贸区综合党委书记、副书记、各行各业党总支书记多次广泛深入各家企业与基层党员面对面谈心交流,广泛征求企业和基层党员对自贸区发展及党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使“两项机制”建设更接“地气”,综合党委还积极寻找企业和党组织工作的“结合点”、共同的“兴奋点”,探索与企业出资人、管理层的沟通协商机制。此外,综合党委还巧妙地把“党建之友”、“工会之友”、“文明创建”等活动糅合进来,不仅使“两项机制”建设具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而且还使党建工作丰富和灵动起来。

走百家企业访百名党员

在两个多月时间内,深入到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机场综合保税区及物流园区,走访110家企业、访问120余名党员,发放调查问卷108份。这是上海自贸区综合党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走百家企业,访百名党员”活动中所递交的一份答卷。

自贸区综合党委重点对党委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在基层党组织中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基层支部诸如日常工作特别是党组织生活、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及党员党费收缴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真正做到了对基层情况明,底数清。

对于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收集上来的问题,综合党委积极回应。党员们都非常关心自贸区建立后对企业的影响。针对这一需求,综合党委及时牵头协调,组织了自贸区相关知识培训、提供相关方面的政策咨询服务。许多党员和企业主说:“综合党委犹如及时雨,把我们最想要的服务送上了门!”

创新方法凝聚外企党员

在上海自贸区内,云集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在这里,67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中,外商投企业就有4900余家。

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如何做好外资企业党建工作,加强外企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凝聚职工群众的作用,是自贸区综合党委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自贸区综合党委精心规划整合之下,一系列独具自贸区特色的党组织设置悉数出现。对于在一定区域不具备独立组建党组织的外资企业,综合党委将之合并起来,形成区域企业联合党组织;对于楼宇,综合党委探索建立在楼宇企业中组建联合党组织;对于有个别党员的外资企业,综合党委则按照先组建后规范的思路,选派有工作经验的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独立党组织书记,担任相关外资企业的联合党支部书记,通过支部书记所在的独立外资企业党支部与联合党支部开展共建联建活动,扩大党的工作影响,直至逐步孵化出新的党组织;针对自贸区外资企业集聚、行业特征明显的实际,综合党委按行业组建了4个党总支,将相关的外资企业划归到相应的总支,对党员进行归口管理,条件具备后再组建独立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