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正式运行,至今已经满“百天”。该局局长林本初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运行平稳,各项改革试点成效逐步凸显。记者采访发现,三个多月来,知识产权“三合一”改革的整体性在知识产权局日常工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窗口就能办理所有事项
走进位于云山路的浦东知识产权局,大厅的一侧是知识产权“一门式”对外服务窗口。这个窗口,原本设在张江园区内的“创智空间”,只接受专利事务的咨询和服务。现在,除了专利业务外,商标、版权事项也可以在这里一并咨询办理。张江园区的一家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专员小陈表示:“浦东知识产权‘三合一’改革之后的集中管理模式,方便了企业办理咨询知识产权事务,节约了办事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此外,知识产权局设置了专门的举报投诉电话,让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申诉、举报投诉更加便捷。三个多月来,共接受各类知识产权投诉56起。
“单兵作战”变成“整体出击”
浦东知识产权局正式运行后,知识产权工作不再是“单兵作战,条块分割”,而是根据知识产权的工作链条进行重新架构,切实体现了知识产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一点,从机构设置上就能体现出来。目前,按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四个方面,知识产权局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处、促进处、保护处、政策法规处4个处室。
“我们思考问题,再也不是简单的只考虑专利这项工作怎么推进。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处来讲,需要结合专利、商标、版权的特点,从事物当前发展阶段出发整体考虑,研究对策措施。”知识产权管理处处长鲍英说。
据促进处副处长何瑛透露,浦东刚刚推出的“知识产权金融卡”,就是综合考虑专利、商标、版权价值的融资产品,该项产品的推出将有效缓解轻资产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在今年编制知识产权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怎样促进专利、商标、版权事业的融合发展,要拿出新举措。”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主任马文杰说。
尽管浦东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都是从不同条线抽调来的“精兵强将”,但大家对承担的新工作任务仍感到“本领恐慌”。“隔行如隔山,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版权案件,对我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内容,还好单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务培训和业务学习,帮助我了解掌握了版权执法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保护处副处长潘春森表示。
运行之初,浦东知识产权局就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机关全员培训,先后邀请市版权局、市文化执法总队、市高院、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等对口部门到现场开展案例教学,从局长到科员全部要参加培训。此外,机关内部还经常开展沟通交流,组织专题学习,借助知识产权局微信群就当前知识产权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员讨论研究。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还提出了“全员持证、全员执法”的工作思路,分批开展执法证办理,做到上岗持证、亮证执法。
改革将释放更大“红利”
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浦东知识产权局陆续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知识产权“一门式”对外服务窗口开放的三个多月来,共接待超过160余家企事业单位咨询、办理知识产权事务。
4月24日,浦东推出“知识产权金融卡”,首批签约单位达到50余家。据悉,这是由浦东知识产权局联合浦东科技担保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开发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价值提升融资产品,对企业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打包组合,获得银行融资,实现价值提升。“知识产权**债”项目也已经启动,将为经营状况良好、成长能力强的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方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与新区法院、新区检察院、张江管委会等部门形成联动工作机制。
浦东知识产权局的创新举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沪总领事馆,湖南、厦门、黑龙江等国内外知识产权团组都纷纷来访。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的知识产权官员表示:“你们的改革是与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相适应的,我们期待能在知识产权领域与你们加强合作。”
改革永远在路上。浦东知识产权局局长林本初表示:今年将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去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知识产权“三合一”改革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将释放更大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