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全国首张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20

昨天,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副市长吴清介绍了本市最新制定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办法》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和《负面清单》),这也是全国第一张服务贸易领域的负面清单。

近年来,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这一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一项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对标国际的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新制定的《实施办法》是全国第一部确定以负面清单模式对服务贸易进行管理的地方政府文件,共15条。

本着与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相衔接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此次《负面清单》的“特别管理措施列表”共梳理出159项特别管理措施,涉及13个门类,31个行业大类。

自贸区在体制机制上的又一次创新

《实施办法》中明确了跨境服务贸易的定义:由境外向自贸试验区内开展服务交易的商业活动,并通过列举的方式将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这三种模式予以涵盖。

“这次在自贸试验区探索跨境贸易的负面清单模式,即着力于跨境交付、跨境消费、自然人流动,目的是进一步推动自贸试验区不断地扩大改革和扩大开放。”吴清说。

此外,《实施办法》还明确由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跨境服务贸易扩大开放与事中事后监管,并提出要发挥本市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功能,建立跨部门联动制度,提升协同监管水平。

《负面清单》则从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出发,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目标,本着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原则,以国际化、透明度、开放度为标准,全面检索了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上海在2013年率先出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并在事中事后监管、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实施配套改革举措,使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外资开放度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扩大开放的新高地。

此次发布的《负面清单》,跟之前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有何关系?

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解释,两个负面清单的涵盖范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可以说是整个自贸试验区在体制机制上的又一次创新。“这次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不仅有准入前的特别管理措施,对准入后的特别管理措施,也就是国内管理的措施也进行了规定,涵盖了更多的行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与国民待遇不一致的措施。”

形成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服务贸易市场

当前,制造业服务化,以及服务业外包化、数字化、高端化、融合化趋势加快,服务贸易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作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根据外管局上海市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实现服务贸易总额1955亿美元,规模居全国第一,占全市对外贸易的比重提高至29.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主体不断壮大、模式不断创新的特点,形成了一批新经验、新做法。

会上,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华透露,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承载地,依托“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充分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张江科学城建设契机,大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据外汇局统计数据,浦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17年达到853亿美元,占到全市比重的43.6%,同比增长8.7%。今年上半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53亿美元。2010-2017年浦东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超过10%,其中通讯服务、保险服务、电影影像、咨询服务等领域进出口增长比较大,体现了浦东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转型方向。

“浦东新区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探索服务贸易各个领域的制度创新,目前在海关等监管部门的支持下,陆续在船舶的检验检测、迪士尼项目、生物医药的研发外包、入境维修等推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举措。”王华说。

《实施办法》《负面清单》的发布实施标志着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建立。

会议透露,结合自贸试验区以及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下一步会同有关部门,上海将加大对旅游服务、教育服务、电信服务、专业服务等,以及对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质领域方面的开放、创新研究。浦东则将抓住上海服务贸易发展试点的机遇,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构建推进服务贸易的总体工作体系,特别是加大对数字贸易、技术贸易、旅游服务、文化服务等重点行业的推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