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一天,2019年康桥镇“村居一台戏”文艺展演第21场演出走进了锦绣华都小区。沪剧、排舞、二胡独奏……十多个节目一一演下来,引得台下观众不断鼓掌喝彩。
社会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不断改善,物质条件好了,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也更加重视。在康桥,群众文化活动经过多年发展日渐丰富,成为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大餐”。从“送戏下乡”到“种戏到乡”,让居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康桥独具特色的群文工作模式正慢慢显露成效。
“草根文化大发展”
58岁的康桥人庄伟寅出身于“文艺世家”,父亲曾是沪剧团团长,一家人都有艺术特长。“我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到了晚上吹拉弹唱,生产队里的不少人都会集结在我家门口。”她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庄伟寅的父亲参与了横沔文艺工厂的筹建。文艺工厂成立后,妈妈和两个哥哥都进了文艺工厂,庄伟寅因故没能进去。之后,庄伟寅从横沔嫁到了周西,跟家人一起唱戏的机会更少了。“那时候,文化氛围不够浓,大家又忙于生计,想不到唱戏什么的。”
改革开放后,歌舞厅、KTV的出现和兴盛,冲击了沪剧等传统文艺项目的生存。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充当着当时南汇地区“文艺领头羊”的文艺工厂,也逐渐萧条。
2004年,康桥镇文化中心成立,带动着传统文艺项目慢慢复苏。对于庄伟寅来说,回归“文艺圈”是在2008年。当时,她在朋友介绍下加入了文化中心的舞蹈队。
两年后,庄伟寅发现,康桥镇基层文化团队突然增加了不少。如今的康桥文化中心副主任林勤德,是促成这种变化的“重要人士”之一。2010年起,康桥文化中心开始推动基层文化团队的大面积铺开,用林勤德的话来形容,叫做“草根文化大发展”。
发动更多群众参与
今年7月至9月,28场“村居一台戏”文艺展演全方面展现康桥镇各居村的基层文化活力。
不久前锦绣华都、花墙专场的那场“村居一台戏”文艺展演,大多数节目由镇里的文艺团队参演。看的人,是康桥居民;演的人,也是康桥居民。
“我们开展‘村居一台戏’文艺展演,就是希望居村民不只是观看节目,而是参与进来。演出越多,大家能够展示的机会就越多。”林勤德说。
从“送戏下乡”到“种戏到乡”,康桥群文工作蓬勃发展十多年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收获了硕果。据统计,截至目前,康桥镇已经拥有220多个文化团队、覆盖所有居村。
再精彩、再经典的节目,如果看得多了,也可能产生审美疲劳。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康桥文化中心在推动群文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建了创作团队,创作各种“接地气”的节目。今年70岁的朱力生,是创作团队中的一员。因为工作关系,他在2000年来到了康桥,2008年从中学校长位置上退下后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2010年被林勤德“挖”了过去。
《康桥礼赞》《映康桥》《七仙女看康桥》……朱力生和创作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写出了不少体现康桥发展成果、重点工作成效的作品,类型也很丰富,有上海说唱、沪剧、黄梅戏、越剧等。“康桥有大量的素材可用来创作。”朱力生乐在其中,更让他欣喜的是,这些节目在各居村演出时,颇受当地居民的欢迎。
传承非遗的更好载体
平时除了搞创作,朱力生还在学弹琵琶。“2009年,康桥成立了中老年琵琶队,我就参加了,当时是年龄最大的一名学员,但我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2008年,浦东派琵琶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康桥是浦东派琵琶发祥地之一。为了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康桥镇当年起开办免费的少儿琵琶传习班,并且每隔两年举办青少年琵琶邀请赛。浦东派琵琶的发扬和传承,已成为康桥群文培训的又一大亮点。整个镇域,氛围浓郁。除了每隔两年的邀请赛,还有琵琶舞蹈、琵琶说唱等一些外延文化的发展。
当然,传承更多依靠年轻一代。家住汤巷馨村的初一学生王盛颖,早在上幼儿园大班时就被老师选中学习琵琶。王盛颖所在的康城学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琵琶传习所,让所有低年级的学生接触琵琶,借此普及“非遗”,从中寻找“好苗子”。
今年6月,康桥镇用一场原创舞剧《清弦行语》启动了第十八届艺术节。作为浦东新区首部原创舞剧,《清弦行语》演绎的正是浦东派琵琶的故事。康桥镇党委委员吴志俊说,创作这个舞剧,是为了给传承寻找一个更好的载体,让更多市民了解浦东派琵琶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