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芳菲”2019浦东新区群众文艺创作节目汇演近日“放榜”。经评审,群舞《啡尝上海》等7个舞蹈类作品、女声组合《水乡春秋》等5个音乐类作品、小品《等待敲门声》等6个戏剧类作品、上海说唱《故乡情》等5个曲艺类作品,共23个作品被评为“优秀新作奖”,另有37个作品被评为“新作奖”。此外,四大艺术门类的22部作品,明年将代表浦东参加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
“大地芳菲”是一个有20多年历史的浦东群文品牌活动,每年举行“海选”,发现最新的浦东群文佳作。今年这一赛事的参赛者年龄跨度更大,身份也更多元,涌现出一批聚焦社会热点、传递百姓心声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它们以艺术的方式,记录这片改革热土的变迁,讲好浦东故事。
传统时尚同场竞技
“大地芳菲”是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舞台:下至“黄口小儿”,上至古稀老人,他们同场竞技、互相激发,展现出浦东文化基层的创新活力。
此次晋级市级展演的浦东文艺作品中,舞蹈、曲艺、戏剧各有4部,音乐有6部。“大地芳菲”的缤纷舞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浦东文化的一体两面:传统与时尚相融。
音乐作品注重发掘传统。其中,女声组合《水乡春秋》歌颂了对家乡的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女声二重唱《织带》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用织带为意象,串起母亲与女儿的情愫;器乐重奏《吴音·京韵》融合南北两地的特色器乐元素,描绘春花、秋落的四季变换;女声独唱《献给母亲的歌》小中见大,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另两部入选的合唱作品,地域文化特色更加浓郁: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选送的《走近傅雷》,用歌声介绍了本地文化名人傅雷。张江镇文化服务中心选送的《网船阿姐》,则将这首流传广泛的经典浦东山歌,改编成合唱曲目,以此与时俱进地保护与传承“浦东山歌”非遗项目。
舞蹈作品则紧跟时代潮流。早晨的美式、下午的卡布奇诺、晚上的拿铁,三杯不同的咖啡,串起上海白领忙碌而又精彩的一天……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中打拼的白领们,将各种花式的咖啡,作为工作与生活的润滑剂。在舞蹈比赛中,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选送的《啡尝上海》,以动感的舞步彰显了上海的咖啡文化,很受好评。而浦南文化馆选送的《离开的,留下的》,用拟人化的舞蹈语言进行叙事,艺术化地诠释了“垃圾分类新时尚”。
前辈引领后辈前行
记者发现,这些年浦东群文创作领域中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而一批耕耘数十年的群文工作者,则依然“战斗”在舞台最前线。翻开今年“大地芳菲”的戏剧、曲艺类作品入选名单,就能发现不少老前辈的身影。
文化馆曾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化阵地,如今却因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日渐萧条陈旧。眼看老张就要退休了,新来的小夏依然没能适应群众文化工作,她觉得专业不对口,甚至要辞职……小夏如何放下心结,老张又能否顺利交接工作?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日新月异,文化馆的服务如何与时俱进?浦东文化馆选送的戏剧小品《入门》,让评委以及其他创作者感到既接地气又感同身受。“个别在文化馆工作的年轻人,把这里当作一个‘过渡’的地方。他们工作在文化馆,心却没有扑在群众文化上。”老张的饰演者张震,四次荣获全国群文最高奖项“群星奖”,去年刚从浦东文化馆退休。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张震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他坦言,如今受浦东文化馆委托回归群文战线,就是肩负着带领年轻人“入门”的责任:“目前的剧本还需要继续打磨,说教味还是太重了,好的故事就要娓娓道来。”
曲艺类入选作品浦东说书《说因果》来头不小。创作者是上世纪70年代即闻名全国的浦东说书《养猪阿奶》作者曹刚强,表演者则是今年代表浦东参加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的浦东说书市级传承人康毅。在曹刚强笔下,《说因果》这部新作“旧瓶装新酒”,重拾了浦东说书最原生态的表演形式——用韵文说唱“因果报应”。内容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闻事例劝人为善,诠释“投桃报李”“帮人等于帮自己”,演绎了“立德扬善好事多做做,让社会处处有温度”的精神面貌。从国家级的“群星奖”舞台,回到区级的“大地芳菲”赛场,“重新出发”的康毅坦然地说:“身为群文工作者,我们就应该年复一年地坚守职责,拿出更加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