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发展之路。 “要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勇立潮头,下好创新‘先手棋’,把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
梳理近年来的安徽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创新已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成为安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十二五”以来,我省创新水平不断得到新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果丰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实施,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相继建立,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第9位,创新已成为展示安徽形象的靓丽名片。
当前,安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实现省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关键靠创新。全省上下一定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坚定不移推动创新发展,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第一方阵提供强劲支撑,努力走出安徽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进中突破”抢先机
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市民在试用创客企业“长庚光学”研发的微距镜头。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创新已成为展示安徽形象的靓丽名片”“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90余次,是整个报告中最热门的词汇。“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创新的声音,创新的旋律,创新的脉动。”听完报告后,省党代表金维加如是说。
勇立潮头“全创改”
10月31日,涡阳经开区安徽三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手机配件,其中生产的触屏为华为、三星、苹果等国际一流手机企业做配套。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铁基高温超导项目和“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加速崛起的安徽科技力量,令人惊叹。 “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在创新创造中培育竞争新优势。”省委报告明确指出。
“十二五”时期,短短5年时间,我省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32%提高到1.96%,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1倍、总量居全国第7位,先后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获国家专利金奖,创新已成为展示安徽形象的靓丽名片。“要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勇立潮头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用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省党代表宋道军表示。
在创新链条中,原始创新是最重要的一环。 “原始创新必须敢为天下先,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多做开辟式研究。 ”中科大教授、科研部部长罗喜胜说。大科学工程和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原始创新的“必备武器”和创新平台。 “今后,应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宋道军代表建议,要创建更多像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一样世界前沿的创新平台,建设并引进更多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和科研机构,提升东方超环等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
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发展动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我省出台了“1+6+2”配套政策。作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1+6+2”政策一改过去“科技部门先立项、拨款,企业再做项目、搞研发”的做法,转向企业先投入、市场再评价、市县先补助、省里后补助,只认条件和绩效;由过去自由申报、专家评审、注重项目自身科技含量和水平,转向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注重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6+2’政策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副处长薛军说。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和产品迈向产业链中高端。 ”省党代表刘劲松表示,“十三五”期间,我省要更加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企业主导产业创新研发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
创新示范“合芜蚌”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利用完全自主创新技术和成套装备开发建设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生产线成功拉引0.15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再次刷新了中国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的生产纪录。
在我省创新发展实践中,合肥、芜湖、蚌埠是三大创新高地。省委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今年6月,合芜蚌正式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高端人才与“双创”结合的重要平台以及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带的重任。伴随着创新资源的汇聚,合芜蚌目前建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98家,分别占全省的100%和68.5%;合芜蚌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主要创新指标均占全省60%左右。在最新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合肥高新区居全国第7位,芜湖、蚌埠高新区在新升级的国家高新区中分别居第6位、第7位。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有着科教、产业、政策多种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省党代表雷剑表示,随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合芜蚌应该把创新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产业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要进一步拉高标杆、聚焦定位,统筹科技研发、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让“盆景”成为“风景”。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产品、产业,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展望‘十三五’,合芜蚌要发挥好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的要素聚合效应,带动项目、团队、成果、平台协同发展,将合芜蚌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宋道军代表认为,完成这一目标必须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畅通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既加大对科技人员奖励力度,增强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又要建立规范化、专业化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做好配套服务,助推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让“钱变纸”成为“纸变钱”。
引才聚智“新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 “十二五”时期,我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53人,省市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200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14家,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省委报告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引领工程,把我省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
“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罗喜胜说,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补齐人才“短板”。他认为,“十三五”时期,我省一方面要筑巢引凤,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创新人才有待遇、有地位、有荣誉,大力引进“高精尖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另一方面,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培养自己的创新人才,同时造就一批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创新型企业家。
激励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是我省创新驱动发展“1+6+2”配套政策的一大亮点。 2014年和2015年,我省连续两年面向全球公开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激励团队携带高端成果在皖创新创业。截至去年底,共吸引了海内外16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其中省扶持资金共支持40个团队,支持资金2.9亿元,带动市县及社会投资18.6亿元。“这项政策实施以后,招引团队水平之高,招引项目进展之快都超过预期。 ”省科技厅对外合作处处长杨晓阳说,两年多来,省参股支持的大多数团队已实现产业化,其中15个团队已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
“应大力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时俱进地培养与实际接轨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省党代表李莹表示,在科技创新中,高水平的技能人才不可或缺。她认为,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支撑安徽制造、安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