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安徽创新发展指数报告

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2019/9/5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量:24

为全面、客观反映我省创新发展情况,省统计局根据《安徽创新发展统计监测体系》对2018年全省创新发展指数注进行测算,2018年全省创新发展指数为112.3。监测结果表明,我省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要素持续积聚,创新产出稳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持续用力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

一、创新发展指数保持高位运行

2018年全省创新发展指数为112.3(以上年为100),其中20个监测指标有18个指标高于100。创新发展指数提升主要受益于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创新产出的加速涌现。其中,创新产出贡献最大,对全省创新指数提升的贡献率近40%。

1.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拉动指数提升4.4个百分点。2018年,创新环境指数为113.1,创新环境指数自2015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从具体指标看,减税降费政策效果显现是创新环境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指数对创新环境指数提升的贡献率达70%。

2.创新投入稳步增加,拉动指数提升3.1个百分点。2018年,创新投入指数为109.2,创新投入指数连续3年保持增长。从具体指标看,企业研发投入和财政科技投入双重发力是拉动创新投入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指数对创新投入指数提升的贡献率分别达38%和13%。

3.创新产出效益明显,拉动指数提升4.9个百分点。2018年,创新产出指数为114.6,自2013年连续6年保持10%以上增长。长期持续的创新投入积累,创新环境的优化,促使全省创新产出能力明显提升。从具体指标看,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高新技术企业指数对创新产出指数提升贡献最大,分别达27%和24.8%。

二、创新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18年,我省全力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四大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施意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等科技创新政策文件,高起点定位、高规格谋划创新驱动发展,召开“科技五会”,从多角度、多维度支持鼓励科技创新,为我省加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保障。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2018年,全省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有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26个,省实验室10个,省重点试验室152个;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7家,其中国家级39家。拥有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1308家,比上年新增14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61家,新增23家;众创空间301家,新增47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2家,国家级孵化器2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2家。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9%。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403家,增长25.4%,总量居全国第8位。在2018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位次前移。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达179.7亿美元,增长29.2%,占全省进出口总额28.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

四是创新产出能力稳步提升。2018年,全省申请发明专利10.88万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48万件,比上年分别增长16.3%和19.3%,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总量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7位。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15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3件,居全国第9位,中部领先。全年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到321.3、35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31.0%。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8213项,创历史新高,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应用技术成果占46.3%。

三、发展意见建议

2018年,虽然我省科技创新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创新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和上年相比,部分监测指标增速放缓,表明创新动能有所下降;二是新兴产业带动不足。我省研发投入三分之二的总量集中在煤、电、钢铁等传统产业。下一步,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发展重大决策部署,锲而不舍地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力争在一两年内实现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1.扎实推进创新政策落地落实。一是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开展惠企政策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信心。二是对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和细则,加大“三重一创”工作力度,确保对企业的扶持真正落到实处,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

2.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要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对市场需求明确的研发活动,采用阶梯贴息、绩效奖励等间接支持方式。加快建立研发项目评估监管机制,发挥要素协同效应,推动更多的财政资金直接用于研发活动。

3.加大后备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快速成长,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发展储备优质资源。坚持全面支持和重点培育相结合,根据“创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实际需求,提供雪中送炭式支持和服务,坚持“政府扶持+市场驱动+金融支撑”的原则,集聚各方资源,努力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夯实我省创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