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五里河湿地入口远眺,只见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一河碧水缓缓流入巢湖。看着这幅水清岸绿的美景图,人们很难将它和一年前的黑臭河、劣Ⅴ类水等联系在一起。
聚焦水质改善,合肥市全面加快工程实施,狠抓整改落实,将十五里河水质改善作为一场攻坚战役,如今成效初显。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反馈数据,截至今年10月,十五里河自今年6月份开始单月监测达标,至今已实现连续5个月达标,水质类别在Ⅳ和Ⅲ类之间,有了明显改善。
狠抓落实,力促水质改善
十五里河位于合肥市西南片区,发源于大蜀山东南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流经合肥高新区、政务区、蜀山区、合肥经开区、包河区和滨湖新区,至希望桥汇入巢湖,主要支流有许小河、圩西河等,总长3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111平方公里,是市区西南部主要行洪通道之一。
十五里河曾是一条水质常年劣Ⅴ类的河流,流域内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雨污混流情况点多面广,管网老化破损问题严重,河道水质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浓度超标数倍,河道生态功能完全丧失,部分河段甚至出现黑臭现象,成为民心之痛。
对于十五里河治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完善体制机制,理顺部门职责,狠抓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国务院“水十条”实施以来,特别是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工作开展以来,流域内各地、各部门聚焦水质改善,全面加快工程实施,狠抓整改落实,使十五里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突出整改,守好截污防线
河道治理没有捷径可走,扎扎实实推进截污工程、切断河道污染输入才是水质改善的根本所在。从劣Ⅴ类到Ⅳ类,合肥走出了一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城市河道治理之路。
合肥高新区完成红枫路、海棠路截污工程;蜀山区完成71个雨污混流点整改,对辖区段河道实施清淤,平均清淤厚度约50厘米,实际清除淤泥4000余方;包河区完成排污口整改16个,完成许小河支流水质达标工程和许小河上游水系治理项目,加快推进下游河道底泥原位修复工程;合肥经开区完成塘西河宿松路桥段的疏浚清淤和塘西河河道整治工程……
一年来,合肥市坚持标本兼治,全面加快制约水质改善的突出问题整改。各区、开发区分别委托专业机构全面开展污染源排查,扎实推进源头雨污分流,全面实施截污纳管工程。
加快进度,保障生态用水
“水清”是十五里河治理的重点目标。要实现长久的清水长流,系统治理是科学之道。一年来,合肥市坚持系统谋划,分别施策,制定达标方案,全面加快十五里河治污骨干工程建设,提升水体环境质量。
据介绍,第一批安排治理工程11项,总投资约4.5亿元,各责任单位按照规定完成时限,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重点实施加快流域内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流域初期雨水调蓄和十五里河下游湿地修复等工程。
2017年7月投入使用的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使流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基本做到与生活污水产生量相匹配;在国家住建部初期雨水调蓄工程尚未出台建设标准的情况下,提前实施京台高速初期雨水调蓄池工程,对塘西河转输初期雨水进行收集,调蓄规模为3.7万立方米,处理规模1.5万立方米/天。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里河下游湿地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河流的“颜值”。在入湖口处建设的约1000亩入湖口湿地,能进一步消减河道内氨氮、总磷和总氮,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此外,河流还通过加快上游补水通道建设,探索基于河道基本生态用水的生态基流补充方案,保障了河道的基本生态用水。
强化调度,共护河畅水清
为加强调度督查,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市政府成立十五里河达标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每月召开会议调度治理进展。2017年以来,合肥市召开市级十五里河河长调度会共计15次,部门协调会20余次。
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河流治理的合力。市环保局统筹开展十五里河治理督查力度,强化河道巡查,每日发布水质监测数据,每周开展一次全线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市城乡建委强化排水管理工作,完成流域闸阀摸底登记和污染源整改验收核查工作。市水务局强化排污口管理,严格落实“排长制”管理。
目前,十五里河水质改善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流域治理的步伐仍在继续。市环保局相关人士介绍,合肥市还将全面向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出击,继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分段实施流域上中下游初期雨水调蓄工程,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全面恢复河道生态服务功能,把十五里河打造成合肥市西南部景观生态廊道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样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