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38度高温持续烘烤着江淮大地,酷暑中“安徽企业在东盟”采访团一行乘机飞赴雅加达。印尼地处赤道,终年高温。不同的是,这里湿热的空气中隐隐流淌着的一股咖喱的味道。
在雅加达休息一晚,次日一早我们即飞赴班加马辛,再从班加马辛驱车5个小时,就来到了此行第一站:印尼南加海螺工厂。这也是安徽海螺水泥走出国门,扬帆海外的第一站。
在这场以世界为棋盘的宏大棋局中,“走出去”如何开局至关重要。海螺把目光投向了水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需求旺盛的新兴市场国家——
登陆南加 首个海外项目落地
印尼南加海螺副总经理胡文钊是安徽绩溪人,全程陪同我们在南加的采访。在万里外的国度见到老乡,虽是初识却更像是久别重逢,话语间都流露出一种亲情。胡文钊2012年5月来到印尼,最初在西巴海螺项目工作,前年来到南加项目。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向我们描述了南加海螺一路走来的历程。
海螺水泥的前身是宁国水泥厂,1996年成立海螺集团。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海螺的足迹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区,占据中国水泥市场10%的份额,销量连续10年亚洲第一。
2011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尼,为海螺提供了“走出去”的东风。海螺积极响应号召,把印尼作为扬帆出海的第一站,第一个棋子就选中了南加。
首次在海外投资建厂,一切从零开始。海螺员工初到南加,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项目所在地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人烟稀少,蚊虫肆虐。没有房子,没有路,一切都是空白。面对困难,海螺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己动手砍伐原木建木屋,二十多人挤在一屋打地铺。
“我们18个人,靠手抬肩扛,11天搬运了1000吨木材。”发电分厂厂长孙飞回忆起那时甩开膀子干事业的场景,脸上还荡漾着豪情。“南加是海螺的第一个海外项目,我们不愿坐等设备进场后才开始干。”
说到困难,不得不说征地。在印尼投资办厂,当地政府并不负责帮助企业征地,征地工作要由投资方自行与农户协商解决。印尼实行土地私有化,征地协调难度非常大。而当地土地管理手段落后,没有详细的权证数据资料。多数土地边界不清晰,特别是矿山林地,往往需要重新勘测边界。海螺人不等不靠,组织多次实地勘测,对涉及的百余户地主逐户拜访,陈述征地建厂给当地带来的好处,逐渐赢得他们的信任。整整历时大半年的时间,主厂区征地工作才终于完成。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2014年11月18日首条日产3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顺利点火投运,一座现代化的水泥工厂在南加里曼丹拔地而起。实际建设工期只有24个月。相同的水泥生产线,法国的拉法基和瑞士豪西姆这些国际巨头公司,在印尼建设过程用了6到8年的时间。可以说,海螺创造了印尼同类工程建设的奇迹,刷新了外资企业在印尼国建设实体工厂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