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千方百计稳工业增长促向好势头

来源:中安在线 2020/4/25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4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4月23日,全省保市场主体稳链强链稳工业增长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副省长何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上,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千方百计稳定工业增长,奋力实现目标任务半年“双过半”、全年夺胜利。

  牢固树立“救企业就是保就业”的意识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安徽经信系统一手抓物资保供、一手抓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较前2个月收窄6.8个百分点,3月份增速转正为6.2%,居全国第8位,电子信息产业当月增长33%,3月制造业PMI回升至53.4%。但受国内外疫情叠加影响,中小企业面临内需和外需“双侧”承压、收入和成本“双向”挤压、资金链和供应链“双链”绷紧等突出问题,生存压力明显加大,今年以来,全省退出规上工业企业3071户,亏损企业达到4673户。

  针对当前严峻形势,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六稳”,并首次提出“六保”。全省经信系统牢固树立“救企业就是保就业”的意识,把稳运行保企业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非常之时、采取非常之举,重点做好困难企业帮扶。

  针对停产退规企业,我省将“一企一策”,逐户摸清情况,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及时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力争尽快恢复生产、重新返规。针对订单下滑企业,市县经信部门组织将开展“订单会诊”,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抓在手订单、促新增订单、稳“受阻”订单,帮助企业出口转内销、开拓新市场。针对其他困难企业,将加大政策宣贯力度,把社保、稳岗、用能、减租等政策及时传导到企业,持续降低企业用工、用能成本,帮助中小企业挺过难关。

  从“争、投、贷、降、补”多个角度发力

  资金链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虽然银行金融机构“钱多”,但流向广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活水”依然不畅。我省将从“争、投、贷、降、补”多个角度发力,加速金融“活水”流向中小企业。

  “争”就是争取国家制造业专项贷款,国开行设立了2500亿制造业专项贷款,在贷款定价、审批流程等方面政策优惠,重点支持产业链强链补链、技术改造、数字新基建等项目,要求5月31日前完成第一批拟支持重点项目报送,各市要抓紧摸排多争取专项贷款。

  “投”就是基金投入,各市县经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省种子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三重一创”基金、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基金、省农业产业化基金等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当前要抓紧做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直投基金的第一批入库企业立项和尽调工作,以基金直投引导各类基金跟投、金融机构跟贷。

  “贷”就是专项贷款,会上,省经信厅与国开行安徽省分行签订了50亿元专项转贷款,授信额最高3000万元,贷款利率较原贷款利率下降10%以上,授信期1-3年,授信期内贷款可循环使用;与工行安徽省分行签订了500亿元“春润行动”协议,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期限可达5年、固定资产类可达10年;与建行安徽省分行签订了600亿元“战役江淮、贷动未来”协议,推广线上信贷、不见面审批,纯信用贷款可达300万元。这些贷款具有更大规模、更低利率、更多方式、更优服务等优势,各市县经信部门要发挥熟悉企业的优势,做好资金供需对接服务,精心遴选推进一批优质企业项目,推动应贷尽贷、能贷快贷。

  “降”就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落实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担保费补贴实施方案》和即将出台的制造业贷款贴息政策;学习借鉴滁州市担保经验,把担保费率降低到0.5%,取消反担保要求;修订完善信用担保代偿补偿办法,加大担保公司考核力度,避免担保额度过度流向政府平台、国有企业,力争把更多的担保资源用于支持制造业企业。

  “补”就是用好财政补贴,当前,省经信厅正在抓紧制定制造强省、民营经济、数字经济项目资金分配方案,各市县经信部门要提前行动,广泛发动,力争将15亿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尽快拨付企业,以解企业燃眉之急。

  坚持把稳市场扩需求作为重要抓手

  当前企业复工复产率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需求不足成为当前稳定工业“基本盘”面临的主要矛盾。从调研情况看,省内部分企业订单推迟、取消、违约现象较多,进出口受阻明显,汽车、家电、纺织、光伏等行业均受到较大影响。针对当前需求不足导致的供需循环不畅问题,各地将把稳市场扩需求作为重要抓手。

  我省将推进省产省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学习借鉴合肥市发放1亿元消费券提振消费的做法,推动出台扩大省产汽车、家电的市场消费举措;创新举办装备制造、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等区域性、行业性展销会,扩大“省产省用”产品的覆盖面和占有率。

  同时,推动首购首用,省市县经信部门要协同发力,广泛宣贯近期出台的《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发展若干政策》,及时发布“三首”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大力实施“三首”产品示范应用工程,加强政府采购和财政扶持力度,促进“三首”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

  扩大销售使用,扩大“精品安徽、皖美制造”品牌效应,分市县选送一批工业精品登录央视舞台;积极筹办好“皖烟皖酒全国行”。推荐企业参加工信部开展的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双品网购节”,启动网上带货、网红销货。广大企业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强高端智能、绿色环保、生态健康产品研发,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新品精品爆品,以产品创新引领消费需求。

  坚持把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排头兵。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要求,全省经信系统和广大企业要围绕“专精特新”方向,抢抓国家对冲疫情影响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扩大重点领域投资、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以及在能耗指标、用地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方面要持续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和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工程,重点抓好1000项亿元以上技改项目,推动“上云用数赋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生产工艺、流程,提升“四基”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聚焦新基建,近期,省政府印发了《5G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5G发展若干政策》,拿出1亿元资金支持5G产业发展。各市县经信部门要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上马一批射频芯片、滤波器等核心元器件配套项目,布局一批5G智能终端、边缘计算、智能交换等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特征的专精特新冠军企业,蚌埠、合肥、滁州、芜湖、铜陵已率先启动,培育一批5G产业链集群和特色园区。(记者 汪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