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经济网报道,10月21日上午,在中宣部主办的 “安徽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表示:近年来,安徽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实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近年来,安徽突出原始创新,把握科技竞争主动权。我省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10个省实验室、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启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全省科研机构数已超6000个。在量子领域,把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出台真金白银政策,近年来涌现出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等一批“安徽首创”重大成果,量子研究院科技管理模式入选中央组织部“攻坚克难案例选编”;在能源领域,合肥科学岛上创建的“人造小太阳”,去年首次实现了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人造太阳”一旦真正实现,人类未来的能源问题就可能彻底解决。提升“大装置”,依托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国字号”科研院所,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3个,在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高精度授时、未来网络等3个,预研先进光源、大气环境探测、强光磁集成等3个大科学装置,形成以合肥为中心、服务全国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建成数量居全国前列。“合肥光源”攻克恒流运行关键技术;强磁场中心在实空间首次观测到磁浮子。突破“卡脖子”,围绕动态存储芯片、智能语音、超薄玻璃、工业机器人伺服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科技创新“攻尖”计划,第一批36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在“美好安徽”的彩车上,向大家挥舞着国旗的智能语音机器人就采用了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我们还有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应流集团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打破国外垄断。
我省突出产业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打造新的“铜墙铁壁”,铜陵有色集团和海螺集团今年首次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协同推进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构建“芯屏器合”体系,积极发展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400多家。
“芯屏器合”方面,芯片产业,合肥集聚了包括长鑫存储在内的186家集成电路企业;新型显示产业,合肥是集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于一身的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基地,京东方10.5代线实现满产、良率超90%,在65英寸、75英寸市场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安徽在新型显示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六轴机器人产量安徽居全国第1位;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
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抢先布局,加快“万物数联”步伐,推进数字江淮中心、超算中心、中国声谷建设和“皖企登云”行动,以“数字+”赋能提升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铜陵六国化工与阿里云公司合作开展“工业大脑”试点示范项目,通过数据开发等,根据现场生产情况对生产过程工艺参数优化调整,磷酸萃取率提升0.5%,达到96.9%,还有0.5的空间,既创造了效益,又促进了环保。该项目入选工信部百家大数据优秀案例。
安徽突出制度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完善“编制周转池”激活人才,对编制资源实行省级统筹、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盘活存量编制9万名,有效激活了沉睡的编制资源。编制周转池制度今年入选中央组织部“攻坚克难案例选编”。推进“科技+基金”激活资金,推进“拨改投”“资金变基金”,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基金杠杆作用,运营总规模100亿元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组建总规模20亿元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墨子量子科技基金。建设“安徽创新馆”激活市场,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转化链条,打造集知识产权评价交易、金融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大市场。今年4月24日,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这是全国首家以创新转化为主题的大型场馆,建筑面积将近10万平方米,好比是知识产权交易的“天猫”商城。(安徽经济网记者 吴根权 许成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