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融精准扶贫推进会召开 完善贫困地区金融设施

来源:中安在线 2016/7/20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2





安徽省金融精准扶贫推进会

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刘兴亚

  中安在线讯(记者 张闻宇)7月19日,记者从安徽省金融精准扶贫推进会上了解到,截至2015年末,安徽省农村地区共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4663个,其中依托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办理资金清算的银行网点4394个,覆盖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总数的94.2%。

  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及时跟进

  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创设扶贫再贷款工具后,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第一时间制定《运用扶贫再贷款精准支持金融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从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环节明确制定操作细则,探索应用多种“再贷款+”业务模式,将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扶贫再贷款政策相结合,推动信贷资金流向扶贫重点领域。截至目前,安徽省共发放扶贫再贷款2.05亿元,预计带动13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

  建立实施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

  在“自主认领、统一分配”基础上,综合考虑金融机构的类型、地理位置、任务量和网点数等因素,科学建立起主办行制度,实现了对安徽省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截至6月末,各主办行已完成对2213个贫困村、34万贫困户、86万贫困人口的摸排,目前对1875个贫困村、6.3万户贫困户、15.2万贫困人口的有效金融需求,正在进行“一对一”衔接和支持。

  精准扶贫”亮点纷呈

  紧扣“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工作要求,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依托,加快金融扶贫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涌现出一批适合当地、效率较高、效益较好的扶贫模式。六安和芜湖依托光伏扶贫项目,以“项目+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增收;宿州和池州凭借特色农产品优势,推出电商产业链、“互联网+”模式;庐江县推行土地流转合作贷款模式;蚌埠探索“两权”抵押贷款与金融精准扶贫相结合;阜阳推动企业联保互保贷款模式帮助企业融资;淮北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宣城和亳州实践贫困户“带资入股企业”模式,探索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脱贫新路径;马鞍山实施“贫困村路路通”工程,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打开局面;安庆的“整村推进”模式、淮南的“信用+财政贴息”模式、滁州的“征信+信贷”联动模式、黄山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等,均有效衔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生产就业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加大对易地搬迁扶贫的支持,指导省国开行、农发行积极开展项目对接,目前已经完成评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0余个,涉及易地扶贫搬迁人口8.3万人。

  不断完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

  截至2015年末,安徽省农村地区共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4663个,其中依托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办理资金清算的银行网点4394个,覆盖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总数的94.2%。安徽省农村地区共布放各类金融服务机具26万台,其中POS机和ATM机布放量分别为23.8万台和8213台,分别是2010年的32.1倍和5.8倍。建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1.5万个,集支付、征信、国库、人民币反假和金融消费维权五项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室3718个。截至上年末,安徽省县域手机支付交易笔数1.9亿笔,交易金额6621.9亿元,分别是2014年的3.7倍和7.6倍。

  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兴亚表示,金融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提供平等服务,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不同地区的金融资源禀赋不同,金融机构基于商业原则有选择性地“采掘”金融资源,就应该基于社会责任向贫困地区进行“反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服务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平衡好追求商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从内部授信、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当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摸排工作,基本摸清了底数,下一步,各级人民银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分工,把握“六个精准”,切实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据了解,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成立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2016年党委重点督办的13项重要工作之一,实行挂牌督办、及时协调、靠前指挥。创新开发了“金融精准脱贫动态监测气象图”,及时录入、汇总和更新扶贫数据,对进度较慢的区域和金融机构进行及时提示和督导,切实加强了对安徽省金融扶贫工作的统一调度。在市县层面,组织金融机构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相结合,积极发挥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等各方面合力,形成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各级扶贫部门提供信息、各主办行积极参与、乡镇政府和驻村工作队主动配合的金融精准扶贫协同作战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