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严峻!安徽在寿县举办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

来源:中安在线 2019/4/17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7





技术专家查看苗青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今年小麦赤霉病全省麦区大流行风险高,需预防控制面积约7000万亩次,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

  4月16日,安徽在寿县举行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会上通报了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需高度关注的是,预计4月21-23日有一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此次降水过程与我省沿淮淮北主产麦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使赤霉病流行的风险提高。

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在寿县举行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根据通报,沿淮淮北主产麦区防治适期在4月中旬中后期至4月下旬。条锈病淮河以南预计中等发生,流行盛期4月中下旬。蚜虫在沿淮淮北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000万亩,发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和生态环境。”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梁仁枝表示,小麦生育进程不一,抽穗扬花期长,遇阴雨天气风险大。后期天气仍有不确定性,阴雨天气甚至连阴雨天气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防控形势尤为严峻。

  会议要求各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小麦生育进程,指导农民适时开展药剂防治。“第一次施药效果,对整个药剂防治起决定性作用。务必要把准施药时间,用足药量,对足水量,对准穗部,均匀喷雾。”省植保总站副站长张启勇在介绍防治技术要点时提醒,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好第一次施药。

无人机喷防,优点在于节水、不“压苗”、夜间也可作业。

  沿淮及其以南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较高地区,要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期长且兼治后期叶部病害的农药品种或复配制剂,慎用多菌灵单剂。同时注意农药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药剂防治时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增效助剂,调节小麦生长,提高防治效果。

  “各地在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同时,要兼顾小麦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还要提醒农民朋友要抢晴适时早收,及时晾晒或烘干。”梁仁枝说,赤霉病防控技术要求高,药剂预防控制“窗口期”短,加上小麦长势不均衡,花期不一致,增加了防控难度。

18米喷幅的自走式喷防机,一天能喷800-1200亩地,大大提高了喷防效率。

  各地要注重防治效率,推广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自主飞控植保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高效施药机械。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根据病虫预报,兼顾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穗期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及早衰、干热风的防控,药、肥、生长调节剂混用、各计各量,一喷多防,保粒增重。

  据了解,目前,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5个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组,对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各市也成立技术指导组,促进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我省各地将突击组织赤霉病防控用药质量市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制售假劣农药行为。(记者 彭旖旎)

  赤霉病防治“小贴士”

  赤霉病防控要全面实施二次预防,即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对种植大户或扬花期天气预报有连阴雨的,可提前到齐穗期打第一次药。

  第一次用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防治;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实施第三次防治。要用足药量,对足水量,对准穗部,均匀喷雾。

  要优先选用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等既能防治赤霉病又能兼治小麦叶部病害的药剂。

  由于我省多地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呈高抗药性,建议慎用多菌灵单剂。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悬浮剂、可分散油悬剂等先进剂型。要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