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水湖镇大周村积极发展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续稳步发展,给贫困户“授人以渔”,达到“传帮带”效果,一人发展,多户学习,实现共同增收脱贫。
父子养鱼助脱贫
“这黑鱼个大身肥,已经卖了三四天,每天能有四五百元的收入。”9月4日下午,笔者在安徽省长丰县水湖镇大周村周庆龙和周茂银父子俩的鱼塘前看到,村民周庆阳正在帮助他们打鱼,准备出售给刚刚打电话求购的鱼贩子。
今年67岁的周庆龙因儿子有残,父子俩成了因残致贫的贫困户。今年在镇村干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于4月份引进黑鱼苗,学习养殖,到9月份首获成品鱼。
有了“事业”,贫困户周庆龙父子俩干劲十足,为了让自己的“鱼宝宝”吃好,父子俩轮换每天早晨4-5点起床,骑车六七里路到县城菜市场“蹲点守候”。几个月下来,杀鱼摊位的商贩们同他俩都是老熟人了,有些卖不掉的不要的小杂鱼,或者鱼肠之类的东西,拿回家加工一下就变成鱼食了。通过四个多月的辛勤付出,周庆龙父子养的黑鱼基本上都在二三斤重。“现在初步估计,整个鱼塘约有1万斤成品鱼。”周庆龙说,随着天气变冷,现在急需大客户来订购,这样才能更快获得效益。
盘活乡村“水经济”
“现在进入秋季,天气渐凉,龙虾陆续打洞,开始冬眠。”笔者来到水湖镇大周村周二组,养殖户周庆杭正在查看稻虾田。因病致贫。2017年起在长丰县推进稻虾共作经济引领下,42岁的周庆杭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协调流转了280多亩土地,发展“虾经济”。
“稻虾共作易学易操作,见效快。”通过一年多摸索,周庆杭对稻虾共养模式有了深入了解。周庆杭说,每亩地可以产到150-200斤龙虾,按常规价格,可赚到3000—4000元,水稻收入也有1000元左右。2018年,他又流转了100多亩地,还成立了长丰县宏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目前,全村发展“稻虾共作”经济152户,其中贫困户43户。
大周村位于镇域最北边,同定远县临接,由于地偏路远,发展经济比较滞后。大周村地处在窑河湾水道末端,当地水资源常年颇丰,生态保持完好。
“怎样让村民不再贫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富裕起来?”从2018年5月份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甄一直在考虑,如何盘活“水经济”,做好“水文章”。通过走访调查,村委会经过讨论后决定,摒弃传统农作物种植,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道路,种植大棚草莓。目前,全村有十多户村民从事鱼类水产品养殖,133户种植草莓。近年来,在特色种养经济的推动下,全村104户全部脱贫。
李甄表示,下一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主打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实现乡村美、产品优、人气旺的宜居宜游宜业综合产业体系。(杜刚 杨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