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县:“五个聚焦”力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19/10/12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安徽泗县通过“五个聚焦”力促主题教育取得实效,通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理论学习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紧密结合,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做什么、怎么做”

抓组织领导,促主题教育推进实。墩集镇党委区分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制定“一拖二”工作方案,排定每周计划,明确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以及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四项重点措施”落实要求,明确基层党组织“六个一”工作要求。7个党总支、33个党支部区分单位性质、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压茬推进主题教育。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下发任务清单。派出2个巡回指导组,每周到支部实地指导一次业务、通报一次工作落实。每周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对各单位主题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合理调整工作安排。

聚焦“学什么、怎么学”

抓学习教育,促理论武装提升快。科学制定每周学习计划,分党政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两个层次,确保学的精。做到学习资料集中发、应知应会统一编,确保学的全。结合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做到“一天一个课程表,一周一个计划单,一月一张成绩单”,确保学的透。为增强效果,在全体党员中开展“每天一问答、每周一座谈、每月一测评”等活动,适时检验学习效果。乡镇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围绕“脱贫摘帽后,我们怎么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等,开展“一月一个专题调研,一月一次集中研讨”,在调研中检验“什么没学好”,在研讨中促进“学习成果转化”,确保学的好。截至目前,组织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利用读书班、座谈会、走访慰问等形式集中学习11次、交流研讨6次、调查研究15人次,组织党员集中学习2700多人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400多人次。

聚焦“找什么、怎么找”

抓问题检视,促工作差距找得准。按照“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要求,围绕“1+8+2”整治重点,在“关键少数”中开展“借助上级点问题,深入群众找问题,谈心谈话找差距,剖析反思找病根”系列活动,动态建立“上级反馈单,群众反映单,个人自查单”三项清单。抓好全员提升,在广大党员中开展“支部点问题,自己找问题,两谈两提升”系列活动,提升党支部建设水平,提升党员服务意识。目前,建立关键少数“三项清单”12人,共梳理问题32件。33个党支部建立了支部建设和党员服务问题台账。

聚焦“改什么,怎么改”

抓整改落实,促问题短板补到位。结合检视问题抓整改,针对检视发现问题,梳理一批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有困扰的操心事、烦心事、忧心事,抓好整改解决。结合专项整治抓整改,以阜阳市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镜鉴,以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为抓手,深入开展“一抓八整”,将中央部署开展的8个专项整治和我省部署开展的2项集中治理贯穿于主题教育全过程。结合中心工作抓整改,实现与中央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相结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与“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问题解决相结合、与信访矛盾化解相结合,做到边查边改。针对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标准“四项清单”,逐项整改落实。针对基层党组织,建立农村党支部“五面红旗”和机关“红旗支部”争创台账,确保周周有活动,月月见成效。针对广大党员,建立“我是党员我先行”志愿服务活动台账,组织党员至少参加1次志愿服务,为身边群众至少办1件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目前,已建立问题“四清单”党政班子3个、班子成员及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2个、村党总支7个,涉及问题整改37件,完成整改17件,其中,780个问题户用旱厕全部整改到位,治理黑臭水体7个自然庄21面汪塘,软弱涣散和后进村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效。

聚焦“干什么,怎么干”

抓干部队伍,促成果转化有实效。以主题教育为主线,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干部队伍建设“五看六捆绑一奖惩”,即:党建工作看活动、扶贫工作看成效、环境整治看面貌、底线工作看责任、日常工作看进度;对镇党政班子、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镇直站所负责人、扶贫专干、扶贫小组长实行责任“六捆绑”;实施月督查、月通报、月奖惩,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工作落实。着力破解后脱贫攻坚时期“三大难题”:扶贫干部标准不高、作风不实、工作不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难题;帮扶干部走访不走心,宣传不到位,帮扶走过场的难题;贫困户主观能动性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的难题。着力抓好乡村振兴“两大关键”:一是乡村美丽这个关键,以农村“三大革命”“五清一改”为抓手,在户用旱厕改造整改上下大力气,在黑臭水体治理上下大力气,让村庄“美”起来;二是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立足“一村一品”,抓产业基础提升,以村级组织合作社为载体,培育产业振兴新型主体,做大做强草莓等特色产业,让群众“富”起来,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李庆龙 杨秋秋)









(责编:黄艳、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