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县:“4+1”分类管理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19/10/12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1





今年以来,泗县采取“4+1”分类管理模式,突出精准分类、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实施差异性管理,做到脱贫后帮扶措施不减、帮扶力度不减、帮扶责任不松,切实巩固脱贫成效,减小返贫风险,筑牢致贫防线,提高脱贫质量,力求脱贫摘帽后精准发力不停歇,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排查,精准分类

自5月份以来,通过三轮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一般农户脱贫攻坚大排查,根据户下家庭发展能力、成员构成、收支变化和生活水平等情况,实行定期排查、准确摸底、动态记录。然后通过村民小组评议、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逐步将贫困人口分成4类、边缘户1类的“4+1”分类管理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4类分别为:脱贫后发展能力较强,家庭成员无重病、重残,无高中阶段及以上学生,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生活生产情况好的户;脱贫户发展能力一般,家庭成员有残疾、患病,医疗支出较少,有部分劳动力就业,无高中阶段及以上学生,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10000元之间的户;脱贫后发展能力不足,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或因病、因残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有未成年子女上学,家庭收入不稳定的户;特困供养脱贫户。边缘户是指:一般农户中,经济条件不好,危房户、重病重残户、发生重大变故家庭。

紧扣实际,精准帮扶

按照“4+1”分类管理模式,再通过“1+1+N”模式进行网格化精准帮扶,第一个“1”是指村两委成员及帮扶责任人,第二个“1”是指包组干部和扶贫小组长,“N”是指针对其家庭具体问题制定具体帮扶人,如:医生、教师、技术人员等,此举可以对家庭相对困难户实行实时帮扶,严格落实精准扶贫方针,并实时监测建档立卡户人口信息、户下生产生活情况,有效杜绝错退、错评、漏评现象的发生。县领导包保到镇、镇成员包保到村、村两委包保到组、扶贫小组长包保到户,分行政工作安排和业务具体指导两条联络线,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组织相关责任人共同研究解决策略,分片、分组召开座谈宣讲会、谈心谈话、听取意见,深入了解第一手资料,把听取群众的心声与走访调研结合起来,切实掌握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带案、带事、带问题进村入户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

因户制定,精准施策

在结合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基础上,积极搭建传输就业平台,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对群众进行“送信息、送技能”活动,对群众进行务工常识、技术重要性的宣传培训,特别是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技能培训服务。树立健康乐观生活态度,改变其等靠要的观念,通过“爱心超市·道德银行”及十星级文明户争创活动,树立多劳多得的价值取向;通过特色种养业奖补、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基地就业带动,切实激发内生动力。对于因病、因残导等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户,作为基层扶贫组织,特别的关注、关心、关爱;对于因病致贫通过健康扶贫政策,帮助其就医;对于因残致贫,视其残疾情况,介绍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培养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对于边缘户,根据户下实际,采取办理低保、社会救助、医疗报补、子女上学帮扶济困、介绍就业务工等方式解决边缘户的实际困难。(朱立杰)









(责编:黄艳、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