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黄山11月9日电(周坤)“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唐朝诗人孟浩然曾点赞的秀美山水,100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展现着绿色活力。9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主题活动来到安徽省黄山市,走进新安江山水画廊,感受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下,长三角一体化养护的生态“绿肺”。
蜿蜒三百多公里的新安江,是一条安徽发源、浙江饮水、滋润着整个长三角的河流。但是,多年来跨区域治理,一直是河流生态治理的难题,一旦出现污染,往往是上、下游责任难定,各方追责困难重重。
如何让一江清水向东流?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成为了解决之道。自2011年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启动,安徽、浙江以水质“约法”,共设环境补偿基金,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
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城建科科长陈歆介绍,保护流域内水质,农村治污是治理重点之一,为此黄山市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比如,通过搭建智慧环卫系统,解决农村垃圾清理回收;通过建立400多个“农药集中配送”,加强农业面源氮、磷生态拦截;通过落地“生态美超市”,促进垃圾分类,转变百姓环保理念……
如今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已到第八个年头。经过两轮试点的成功实践,江面上,星罗棋布的网箱已不见踪迹;田地里,农药化肥用的越来越少;流域内,过去随处堆放的生活垃圾也没了。陈歆告诉记者,目前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
与此同时,水环境质量的提升,也让黄山的草鱼变成“金鱼”,市场价格由每斤8元提高到80元。“只有水质好,才能泉水养鱼。因为溶氧量高水质好,而且没有污染,所以养出来的鱼肉质紧实,口感也特别鲜美。”陈歆称,现在“吃泉水鱼”已成为黄山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
通过推动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两轮试点以来,黄山市生产总值连续跨上500亿元、600亿元两个台阶,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关口,“不让百姓饿着肚子守护绿水青山”陈歆说道。
如今,新安江生态补偿已进入第三轮试点,并且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与前两轮试点的实施方案相比,第三轮试点的水质考核标准更高,同时补偿资金使用范围有所拓展,并且首次鼓励和支持通过设立绿色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融资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产业投入。
过去,新安江流域承载了徽商的历史辉煌,现在,更见证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未来,还将构建着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