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宁:自强托起致富路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19/12/09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3





劳致富最光荣。安徽省怀宁县很多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发展各种产业,在脱贫致富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凭自己的韧劲和不言弃精神,树起一面面脱贫致富带头旗。

养鸡“啄”开致富门

在怀宁县江镇镇联山村外滩两侧,几千只土鸡在树林、浅滩里欢奔、觅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刘青不停地忙碌在树林里查看土鸡生长情况。“这里远离村庄,是养殖土鸡的好地方,土鸡和土鸡蛋有营养、口感好,每只土鸡100元,还供不应求。”在刘青的眼里,土鸡就是商机,土鸡蛋就是金蛋。

刘青现年57岁,身体不太好,儿子在外务工,家庭条件差,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村里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许多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我也想做点事摘掉这顶帽子。”刘青不甘落后。刘青看到本村外滩生态环境优良,适合搞养殖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养殖场首先要有资金,然而当时的刘青根本拿不出钱来。

正当刘青一筹莫展时,镇村干部送来了鸡苗,农业站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防疫技术,外滩不收一分钱租金、并承诺还有鸡苗补助资金……2015年,刘青试样400只土鸡,开始林下生态养殖,让原本贫苦的家庭有了新的希望。

“这里的水质好,空气好,环境好,对鸡的养殖也非常好。”由于外滩生态环境好,经过近大半年的试养殖,除了成本,略有收获。第二年,刘青又引进了400只土鸡苗,由于养殖技术越来越好,这次比第一年收入翻番。有钱又有技术,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刘青从2017年,1200只到2018年2000只、2019年2000只……

“去年我土鸡蛋卖得好,除去成本,赚了三四万块钱,也光荣脱贫了。今年又是好几万元进账。”刘青高兴地说。养殖土鸡一年比一年好,身体在劳作中锻炼也越来越好,脱贫后,刘青在心里又敲起了自己的算盘。“今年下半年准备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土鸡达到5000只,并想承包几十亩稻田,进行‘套养’。”谈到今后打算时,刘青眉开眼笑地说:“现在有党的扶贫好政策,有镇村干部精准帮扶,养鸡圆了我脱贫梦,我准备一直干下去,靠养鸡过上好日子。”

果园“种”出聚宝盆

连日来,在怀宁县三桥镇南方村果园里,贫困户陈俭笑忙着在树根部刷石灰,为果树保暖过冬。

今年54岁的陈俭笑,2006年因车祸导致肢体残疾,一家人生活来源陷入了困境,当年被村里纳入贫困户。虽然行动不方便,但是陈俭笑身残志不残,病刚好,不服输、倔强的陈俭笑开始自主创业。陈俭笑说,我们这块环境优美、阳光充足,土地肥沃,十分适合种植各种果树。残疾人群体一直被称为弱势群体,因此一直得到政府、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作为残疾人,我应该不等不靠、不拖累他人,由以前的被动扶贫变主动脱贫,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陈俭笑说。

2014年,陈俭笑承包了组里36亩山场,栽种上了桃子、梨子、桔子等水果树苗。只有艰辛的汗水,才能栽出致富的甜果。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果园结出了诱人的果实,陈俭笑觉得这两年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几年,陈俭笑的果园年年获得丰收,仅今年纯收入就达到6万元以上。挂在头上的贫困户顺利脱帽了,破烂的危房推倒建起二层小洋楼,家中电器一应俱全,村里的群众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贫穷不可怕,身体有残疾也不可怕,只要心存志向,不向命运低头,总会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陈俭笑凭借自己自强自立、奋发进取的精神,描绘出了精彩的人生,绽放出缤纷多彩的生命之花。“生活中有很多挫折,只要不轻言放弃,坚定生活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会继续努力,相信日子也会越来越好。”陈俭笑信心满满地说。

失明“摸”出好生活

丁四的家,里里外外满是农家味。庭院里晒满了稻谷,两栋小屋分别饲养了鸡和鸭。家里的陈设虽然很简朴,但干净得很,看得出来主人家是个勤快人。

今年48岁的丁四是怀宁县小市镇良湖村人,三岁时由于患眼疾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导致双目失明。妻子汪传凤患有精神障碍,因为身体原因找不到固定的工作。

多年来,这对残疾夫妻只能靠着2亩地种植水稻换得微薄收入,养育一个儿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理所当然地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贫困,丁四不是等着别人的帮助,而是千方百计谋发展。夫妻俩并没有自暴自弃,一家人相互扶持,面对艰难生活,积极乐观。

“为了让孩子上学,过上好生活,我们种庄稼,搞养殖。”丁四说,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别人家孩子有的,都会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有。对他来说,只要孩子能够上学,再苦再累都值得。

丁四虽然双目失明,但大脑聪明灵活。2016年,他利用自家闲置的脚屋,饲养了70只鸡和70只鸭,承包4亩鱼塘,种植1.5亩水稻,闲时还帮邻里加工山芋粉。

“开始想着养鸡鸭不会占很大劳动力,投入也不会很大。”为了早日脱贫致富,丁四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把鸡鸭喂好、把鱼养好。

真正把鸡鸭养起来才发现,养殖是个费力活——拌饲料、清猪圈、投饵料……何况丁四还是个双目失明的人。但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早到晚难有空闲。“好在技术方面,种苗方面,帮扶干部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夫妻俩每天披星戴月,清早四五点就得起床忙活,除了喂鸡鸭养鱼,还要下到地里,忙到天黑才回家。

虽然他们都没有多少养殖经验,但是凭着一股不服输、肯吃苦的劲头,克服极大的沟通障碍学习技术,夫妇俩逐渐精通养殖技术,产业经营得越来越好,辛苦劳作得到了回报,终于在2017年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望”着眼下的又一批土鸡土鸭即将出栏,丁四高兴地说:“以前我和老婆没有一点收入,这几年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得到镇、村干部的帮扶,通过养殖我们一年有了好几万块钱的收入。”除了养鸡鸭和养鱼,闲暇时间丁四还会到附近的村里帮人加工山芋粉挣钱。

俗话说,有心人,天不负。丁四夫妻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现在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丁四却从没想过停下奋力争先的脚步。尝到用勤劳的双手致富的甜头后,激发了他发展的内生动力。“下一步,我打算扩大现有养殖规模,增加更多的收入。”

依靠勤劳的双手,丁四不仅撑起了这个家,还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干劲也越来越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素有“爱情小镇”之称的小市镇,又多了一段残疾夫妻携手脱贫的佳话。(檀志扬)









(责编:郭宇、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