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长丰陶楼镇:“老书记”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19/12/09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6





长丰县陶楼镇新丰社区,被誉为“长丰水果第一村”,每年春天桃花满园,美景如画,引来游人如织,令人流连忘返。夏秋两季瓜果飘香,桃园内葡架下,适宜聚友避暑,品尝鲜果美食,赏玩静怡的田园风光。

说起陶楼的桃花源,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陶德山,他是这片桃花源的开创者,也是领路者和护航者。曾今,在任村干部时,家乡的热土上留下了他青春的印记,也见证了他呕心沥血的付出。如今,退休多年的他,年过七旬依旧神采奕奕,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继续不辞劳苦地为家乡发展添彩加分。

初接重担,白手起家困难多

“草房矮小低头进,有女不嫁新丰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新丰村,流行着这样一句打油诗,虽是村民们的自嘲,但也透露出对贫穷状况难言的无奈。那时的新丰村,由于处在江淮分水岭的脊背上,水利条件不好,传统农作物产量低,村民也就勉强可以“裹腹”。

1992年,时年47岁的陶德山当选为新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面对眼前的困难,他一度心情复杂,夜夜难眠。“穷家再难当也得有人当,面对困难撂挑子不是共产党员的作为,群众选举了我,党委政府把重担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绝不能辜负!”经过认真的思考,下定决心加油干的他随即向党委政府立下了军令状:用五年的时间彻底改变新丰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军令状是立下了,但靠着“一亩三分地”想挖出“金子”,带领村民奔小康不是一件容易事。“做什么?怎么做?”上任伊始,陶德山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连着几个月寝食难安,衣带渐宽、身形渐瘦。“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找到突破口”,他白天走村串户查村情,晚上看书读报查资料,努力找寻打开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敢作敢为,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天,陶德山在翻阅《农村百事通》一书时,一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三山六水一份田,种庄稼不如兴果园”。“新丰村是否适宜种果树呢?一亩园顶十亩田,如果能行,那村民何愁不富。”想到这些,陶德山难掩激动之情,眼前浮现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里的美景。

说干就干,陶德山开始跑周边乡镇了解水果市场行情,并把调查成果提交村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讨论研究,形成统一意见,“新丰要想富,大胆栽果树”的思路由此诞生。思路是有了,推行起来又遇到了困难,“真的能行吗?赔了算谁的?”村民们心中打起了“拨浪鼓”,谁都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说教不如示范,必须有人起个头。”陶德山找来了自己的大女婿李家宝,“你来干,你是初中生有点文化,我看行,赚了钱算你的,亏了本我来赔。”说完,他将家里仅有的1000元存款交到了女婿手中。

自此,新丰村的第一块果园“试验田”诞生了,虽仅有0.7亩,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星火”,后来有了“燎原之势”,为陶楼桃花源发展播下了“种子”。还是回到当年的时光,起步的道路十分艰难,由于不懂技术,第一茬种植的葡萄到次年春天眼见一棵棵枯萎,任凭怎么补救也不见好转。“怎么办,不能就这样认输了吧?”想到自己立下的军令状,看着眼前病恹恹的葡萄苗,陶德山既很心痛也很不甘。痛定思痛,他深深地认识到,没有技术是不行的,成功哪有坦荡路。为了攻坚克难,在种果树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陶德山开始外出求学。之后的一段时间,他自带干粮,风餐露宿,先后七拜安农大教授为师,九到肥西三岗学艺,并下江、浙,上淮北,到六安、寿县等地考察取经。他的真诚和用心获得了专家教授们的认可,也换来了他们的“真传”,“试验田”终于挂满葡萄串。

示范引领,风吹果香飘满园

村民们受到鼓舞,纷纷开始种起了桃子、葡萄,陶德山则既当村干部又当技术员,开会教学、田园讲课、实地指导,他一点点的把自己学到的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的村民,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每天忙的团团转。“找到路子是第一步,推广开来更是关键,村民们积极性高了,信心足了,腰包也越来越鼓了,我自己再苦再累也是高兴的。”如今,70多岁的陶德山,站在成片的桃花园里,眼里满是自己40多岁时青春的身影。

在陶德山的示范带动下,新丰果园逐步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影响力,周边很多群众开始种植经果林。时至今日,陶楼的经果林面积从最初的0.7亩发展到近2万亩,品种从最初的桃子和葡萄,增加到樱桃、无花果、桑葚、李子、冬枣等近十个品种。陶楼的风景越来越美,桃花文化成了陶楼的新名片、新印象,桃花节、采摘节等促成乡村生态旅游业在当地落地生根,绿水青山终成金山银山。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更多门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老当益壮,永葆初心做贡献

2008年,已经65岁的陶德山,从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从青年小伙到德高望重的“老书记”,他始终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家乡倾其心血。退休后,按说他已是功德圆满,应该颐养天年了,但他并不服老,组织上也希望他可以“退休不退职”,他毅然接下了任务。随后,他牵头成立了经果林协会和水果合作社,在自己擅长的果树种植领域,继续发挥余热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在新丰水果合作社,陶德山每天依旧像往常一样按时上下班,把合作社的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里面东西摆放整齐,窗明几净,档案资料丰富而有序。组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联络客商搞好水果销售,建设果园示范基地,打造采摘游玩一体的生态游园……很多夜晚,他都在合作社内,灯影之下,戴着老花镜奋笔疾书,写写村志村史,挖掘地方文化,为桃花源的发展出谋划策,他的业务依旧繁忙,难有闲暇时光。身体虽挡不住岁月渐渐老去,但他始终保有一颗年轻的心,激情不输当年。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直到干不动为止。”陶德山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甘当“蚕蛹蜡炬”,倾尽全力敬业奉献,为家乡发展奔波忙碌。(刘礼伟)









(责编:刘颖、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