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杜集镇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下沉力量、提升效能,全面推动为民服务提质提速提效。
一个制度,村容焕新——助推乡村建设专业化
位于杜集镇杜集社区九连塘普法宣传广场环境优美,老少咸宜,不时传来欢声笑语。“等到了夏天,我就可以在树荫下下象棋啦。”杜集社区的李大爷心情格外舒畅。困扰他们很多年的垃圾场终于变成了崭新一片,今后村民们就再也不用为垃圾烦恼了。
说起这块地,杜集社区的村民抱怨不断。“这块地空了十几年了也没人管,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到处都是,臭味熏天,不少司机开车路过常常被这垃圾堆挡住了视线。”村民杜阿姨说。因为这块地被闲置了很长时间,很多村民都把它当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以前村里又没有垃圾箱,很多村民都习惯将垃圾丢在这里,这么大一块地就这样成了垃圾场,实在是太可惜了。
现在,垃圾清除了、污水清理了、广场建起来了……群众诟病的痛点变为社会治理的亮点,这一切都得益于杜集镇实行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这一机制。“很多村民都跟我们反映过,垃圾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正常生活。自从村里实行环卫一体化以后,我们对垃圾的问题格外重视,当时就找来了几辆铲车将这片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杜集社区社居委书记感慨地说,这次整治总算能让老百姓松一口气了。
自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来,杜集镇将村里的路、街、坑塘、田野等所有区域细化到每名镇村干部和保洁员进行管理,强化督导考核,形成环卫长效机制。如今,村里的各条街道都有人管、有人问,真正实现了环境卫生零死角。如今,杜集镇大街小巷干干净净,村里村外井井有条,以前杂乱肮脏的街道没了踪影。
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这一机制,杜集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化粪池等基础设施,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行模式,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入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一个模式,打破壁垒——助推社会治理精细化
“上面事情部门分,下面事情按人分”,各项工作的发布离不开部门安排,但事情落实往往是一个人对应多个部门,而由此也导致了壁垒的存在,一个事情牵涉多个部门,往往就会有多个说法。
如何打破壁垒?杜集镇通过设立包村干部制度,借助包村干部,协调整合部门资源,搭建沟通平台,构建符合村居的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
作为试点,邱集社区率先拉开序幕,首先将工作细分为民生保障、党群工作、平安建设、生产保障、村居建设五个方面,之后由包村干部与镇相关负责人进行协商确定会议时间,通过多部门与村居面对面会议,做到“问题会上过,壁垒会下消”。
“以前一个事情往往我要跑多个部门,签多个字,而且最后还办不好,现在好了,一个会议解决了所有问题。”邱集社区工作者黄帅说。截至今年杜集镇通过包村干部和面对面会议,将村居社区办事时间平均缩短1天左右“让诉求畅通,打破部门壁垒”的局面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