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砀山:突出“四项重点” 打造“七大精品”迈进国家园林县城行列 [2020-0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20/01/15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5





2020年1月15日,通过申报材料审查、达标审核、实地考查、综合评议、公示等程序,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等72个县入围2019年度“国家园林县城”名单,将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据悉,近年来,砀山县出台《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实施方案》,编制《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确立“双核、两带、三廊、多珠”的县城绿地系统布局,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2亿元用于绿化建设,投入608万元用于绿化养护;并将园林绿化纳入“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实施动态监管,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浓郁、绿地布置合理、功能设施齐全、风格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目前,全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三大核心指标分别达到11.96平方米、34.36%、38.79%。

突出“四项重点”,达到“四个提升”

突出园林绿化,提升城市综合品位。大力建设公园游园,依托地域地形,合理选址,科学设计,规范施工,先后建设公园29座;本着还绿于民、服务于民的理念,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兴建风格迥异、造型优美、设施齐全的街头游园37个,共增加公园绿地面积278.67万平方米。加强道路绿化,先后绿化道路35条,绿地面积59.62万平方米,形成“路在绿中、车在绿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效果。加强河道绿化,在城区主要河流设置景观绿化带、增加绿量的同时,为沿河居民提供自然优美、方便舒适的宜居环境。共创共建绿化,开展林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全县认建认养绿地面积10.8万平方米、绿化树木7250株;30余家企事业单位、40余个居住小区建设园林式庭院,通过拆墙透绿、立体绿化等方式,新增绿化面积165万平方米;沿街业主广泛种植攀援植物4.5万株,进一步扩大了县城绿色空间。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建筑垃圾处理厂,配建垃圾中转站10座,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57%,建筑垃圾得到资源化利用;先后建成并运行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各一座,建设城区水冲式公厕106座,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2%。加快供水设施建设,在建7.5万吨水厂1座,改造供水管网约150公里,城区供水普及率达99.3%。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实施中水回用项目,每天回用中水4万吨,既节能减排,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加快路网建设,近三年,累计投资约10亿元,同时加强市政设施管护,确保市政设施完好率。

突出环境保护,提升人居环境。实施蓝天工程,突出抓好“散乱污”企业、餐饮油烟、扬尘等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连续7年实现“零火点”,全县空气质量有效提升。实施碧水工程,强力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清水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中水回用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全县水环境。实施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对城区各主干道路雨污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强了防洪排涝功能。

突出节约型建设,提升现代魅力。种植乡土树种,提高成活率,降低种植成本、管养成本。利用现有林地建设果林公园,既节约绿化用地,又发挥原有林地生态效果。坚持建设留绿,在征迁和建设过程中,突出抓好原有树木保护,坚持拆迁不刨树,建设不伐绿,原有树木绝大部分得以保留。

打造“七大精品”,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全长7.5公里的生态大道,是连接县城与德上高速出口的重要通道,道路两边各设20米宽绿化带,中部设8米宽绿化带,绿化面积达36.8万平方米,品种多、层次丰富、林荫效果突出。

全长1.9公里的梨都大道,是高铁连接线,道路两侧建有20米宽控制带,控制带两侧均建设带状公园,绿化面积7.8万平方米,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化景观效果,荣获“国家风景园林协会优质工程”称号。

全长7.7公里的良梨路,充分利用道路两侧原有树木,适当栽植多种乡土树种,创造不同生态景观,形成50米宽的背景防护林。

总面积约74万平方米的果林公园,依托原始堤坝、顺堤河、侯楼沟、东湖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而成,充分展现“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城市建设理念,是辐射砀城的生态绿色核心。

总面积23.3万平方米的环城河公园,依托砀山县文化遗产环城河精心打造,以二环路为轴线,滨水而建,便民设施齐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绿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市民休闲公园,包括“一湖、二桥、三亭、四榭、五台”等景点,以中原民居风格为主,既突出砀山传统文化,又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为广大群众提供休闲、游玩、怡情的好去处,已成为该县新亮点,提升了该县城市品位和对外开放形象。

东西长40多公里的黄河故道景观带,在河道两侧建成梨树王、十里画廊、官庄湿地等旅游景区,将黄河故道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育为一体的景观廊道,推动了全县文旅事业的发展。(李艳龙)









(责编:黄艳、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