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穿着白大褂、骑着电瓶车、挎着出诊箱;他们只有简单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他们守着熟悉的村庄和朴实的村民;他们就是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乡村医生。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安徽省颍泉区伍明镇256名乡村医生用他们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广大农民群众的安全,尽最大努力抵抗病毒的来袭。
含泪送别母亲 坚守抗疫阵地
颍泉区伍明镇中心卫生院医生王琳,自大年三十加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后,就一直“连轴转”:从发热病人情况的记录与上报、村室医生个人防护知识培训、湖北返乡人员健康状况排查跟踪到防护物资调配以及指导村庄劝返点的消毒防护等,用王琳的话说“忙到忘了时间了”。
王琳的母亲患有多种疾病,家中多次打电话告知其母亲病危,想见她一面,尽管工作地点与母亲家只有2.5公里,但她全天候奔波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顾不得回家,直到1月31日母亲去世,也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王琳把哀痛、遗憾和愧疚深深得埋在心里,擦干眼泪,处理了母亲的后事,第二天又投入到紧张的疫情控制工作中去。
“我是妈妈的女儿,也是几万群众的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一走了之。”王琳眼含热泪。
连日来,伍明镇乡村医生全员投入,战在防疫第一线。在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为了百姓健康,基层医务工作者忘记了自己是女儿、儿子、父亲、母亲,只记住了一个身份——“乡村医生”。
乡村护士 坚守“最后一公里”
农村是疫情防控战的最后“一公里”,医疗基础条件差,农民防疫意识淡薄,乡村医生成为这“最后一公里”的逆行者。
春节前,颍泉区伍明镇中心卫生院护士长齐素兰积极报名,冲在一线。大年三十上午,齐素兰得知3名从武汉返乡人员刚到家,当即和院长钱丽前往,给他们送去口罩、消毒液、体温计等,并指导他们做好居家隔离与防护。
伍明镇中心卫生院下辖十几个村卫生室,防护用品缺乏,齐素兰就动员大家把外科手术衣改成防护衣,以解燃眉之急;预见分诊台是接触疑似病人的第一道关口,齐素兰分步骤讲解流程,叮嘱同事们做好个人防护;每天,她还要抽出时间到科室现场检查大家操作是否规范……
退休乡村医生 主动请缨战疫情
在伍明镇洼李村疫情防控执勤点,总能见到八旬老人翟永启忙碌的身影。尽管他已年迈,却饱含激情,主动要求加入到疫情防控战中,与村干部、医护人员一起坚守在防疫一线,给过往人员进行消毒、检测体温,劝导过往车辆。
翟永启是一名退休乡村医生,凭借30多年的乡村行医经验,熟悉许多家庭人员的身体健康情况。防疫宣传一开始,他就有针对性的入户宣传防疫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发挥余热。“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要坚持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靠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同舟共济,不战胜疫情决不离开战场!”当问到为何坚持到一线时,翟永启坚定地回答道。
为了800名村民 她勇挑重担
胡彩勤是苏集村卫生室的一名村医,直接服务苏集村800多名群众,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她一边对湖北、武汉返乡人员贴心服务、重点管理;一边对辖区群众的发烧情况及时掌握、每日一报,压力、琐碎和繁忙都没有使她退缩,遇到紧急任务时,总是第一个冲到一线,为群众健康充当“守门人”。
有时,群众对隔离措施不理解,胡彩勤总是耐心解释病毒的潜伏期和传播途径;有时群众对疫情有恐慌心理,胡彩勤又拿着宣传资料详细讲解防护知识,提醒村民注意事项;她说:“我们多说一句,村民多一寸宽心;我们多做一点,村民多一分放心”。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伍明镇256名医务人员冲锋在前,深入一线开展防疫工作,守护着全镇13万人民群众安危,他们是村民的“守护神”。(李阔 叶善强 方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