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还没浓起来,临泉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刘艳丽就和同事们并肩战斗在防控疫情的最前沿。已经二十多天没回家的她,想起心爱的孙女儿,眼圈儿禁不住湿润了。收治的病人越来越多,而医护人手愈发显得紧张,而感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但她没有退缩半步,她说:医护战场上,从来不需要怯懦。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抢救更多生命、守护更多百姓的健康。
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役打响后,临泉县广大医护工作者和刘艳丽一样,以抢救患者的生命、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使命,始终坚守防控疫情最前沿,与病毒展开了一场持久争夺战。
“疫情来了,让我先上”
1月23日,全县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确诊,拉响了防控疫情的警报。
作为全县定点接诊单位,临泉县人民医院紧急行动起来,动员、培训、防护、优化工作流程、医疗器械准备、后勤物资保障,一切都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院党委第一时间向广大医护工作者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
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柳兆银率先垂范,主动请缨自愿申请加入发热门诊一线。
主任医师袁同勤写道:我是一名拥有37年党龄的老党员,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为抗击病毒做好迎战准备。
请战书、申请书雪片一样飞来,QQ群、微信群报名的嘀嘀声响个不停。“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来了,算我一个。”“若有战,召必回。”……一行行滚烫的文字见证着白衣战士的铮铮誓言。
2月1日,是风湿免疫科医生陈小方的结婚日,她本来已经向院里请假,但在疫情面前,她于1月15日提出返回岗位的请求,毅然冲向疫情防控阵地。
由于事发突然,医疗物资紧缺,消毒供应中心医护人员捐出全部防护用品,而他们自己却动手制作一次性隔离衣、口罩、防护面罩。
副主任医师、感染科主任马前坡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他们坚守岗位,恪尽职守, 24小时为患者检查诊治。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不敢喝水,没法上厕所,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湿漉漉、粘乎乎的,但没有人叫苦叫累,他们知道,病人的生命、家庭的希望都在他们手里,丝毫也不敢马虎。
韩付龙在除夕门诊一天,大年初一他又连续值班24小时。当他脱下厚厚的防护服、摘下护目镜时,双手已经被汗水浸泡得苍白、皮肤满是深深的印痕。
冲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时刻牵动着家人们的心。
1月28日晚,感控科副主任付应敏在朋友圈里看到同事转发的一个短视频,夜色里,一个身穿防护服的疲惫身影正走在前往发热门诊的楼梯上。她一眼认出,这是她的丈夫风湿免疫科主任韦全剑,他已经连续战斗几天了。
付应敏眼圈儿红了,她满含深情给丈夫写了一封信:疫情刚刚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曾共同立下诺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你在发热门诊一线,我在感控部门一线,两条线连着我们共同的期盼……
随着确认患者的不断增加,市二院医护人员紧张。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韦岗、感染科赵雷等临床一线人员9人组成支援医疗队,奔向战斗最急需的地方。
韦岗说:“疫情面前,冲锋在前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另一个定点接诊单位,县中医院在第一时间独立设置发热门诊,大年初一各科室全部正常接诊,派出医护人员深入高铁站等公共场所为群众测量体温。该院还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加班加点熬制具有增强抵抗力功效的中药茶饮,免费向职工和患者发放。
“父老乡亲,戴好口罩”
“你的发热是由感冒引起的,与新冠病毒无关,不用担心。但要注意做好防护,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韦党辉的一席话打消了患者的顾虑。
自1月22日疫情防控狙击战启动以来,韦党辉一天都没有休息。作为一名乡镇卫生院医生,他每天接待的患者数不胜数。特别是近期,群众有个头疼脑热的,不放心村卫生室医生,就跑到镇医院看病。因为乡镇医院条例有限、医疗资源有限,他不得不连续上班,最长的一次连续32小时值守在岗位上。因为穿着防护服不方便上厕所,他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不敢喝水,嘴干舌燥,嗓子也沙哑了。
“经常顾不上吃饭,患者多,总不能让人家等着吧。我晚吃一会儿不要紧,挺挺就过去了。”
挺挺就过去了。一句简单的话语里,透露出对群众、对患者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韦党辉说:“面对疫情,基层防控工作就得把预防放在头哩,让群众自觉养成防护的习惯,有效降低感染率。”
像韦党辉一样坚守疫情防控一线的还有许许多多乡镇医院的医生们,他们面对的群众最多,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解释说明的问题更多。但他们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天职就是抢救生命、守护健康。
从年前开始,老集镇东马寨村卫生室主任周学峰就带领4名村医,投入到防控疫情的战斗中。
面对村里大量返乡群众,尤其是从湖北、从武汉返乡的群众,周学峰首先要做的是把重点人群甄别出来。他们和村干部一道进村入户入进行摸排,逐一弄清楚重点人群是什么时候回来的、从哪里回来的、现在感觉怎么样、没有有实行居家隔离。“上门量体温一些群众不理解,觉得是对他们的歧视。”周学峰说:“一次不理解,就两次劝说,两次有意见,就三次解释,最终都认可按时上门测量体温了。”
从大年三十开始,周学峰清早六七点出门,晚上八九点才能到家,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交代居家隔离事项、安抚隔离群众情绪,引导群众不设宴、不串门、不打牌、不聚集,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疫情扩散。
周学峰说:“我是一名乡村医生,我离群众最近,处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我除了坚持战斗别无选择。”冬天的室外温度只有几度,但他一直坚守着,实在饿了就在路边泡一上包方便面。
2月3日晚上7点左右,正在宋集镇王老行政村卫生室值班的王伟接到一个电话,湖北返乡人员家属刘某说他儿媳杨某和孙子刘佳乐发热体温37.4℃,请求支持。
王伟二话没说,带上体温计来到刘某儿媳和孙子测量体温,主动联系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对患者居家隔离观察,还给患者家送去了84消毒液、口罩、感冒药等。他在跟随村干部走访时,见人就叮嘱:老少爷们儿,戴好口罩,勤洗手,没事儿别出门哈。
戴好口罩、做好防护,这些乡村医生们始终秉承自己的职责,怀着对父老乡亲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在他们心里,乡亲们的身心健康就是他们的天职。
“想破脑袋,做好保障”
“喂,荣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么,我县急需一批医疗物资,您能提供哪些物品、数量多少?”
“乐力药业有限公司么,我县急需一批消毒水,贵公司能提供多少,越快越好。”
“市局,我县防护用品奇缺,请协助调配一批行么?”
……
一个个电话响起,一批批医疗物资供应有了初步保障。
“平时没有更多储备,遇到这样大的疫情,临时采购很难得到保障。”临泉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物资保障组、县市场监管局局长杨世洲说:“疫情形势严峻,我们不能让一线医护人员在病毒面前“裸奔,想破脑袋也要保障物资供应。”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正常医疗的后勤保障,口罩奇缺,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水、体温计、乳胶手套等医疗用品缺口极大,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
物资保障组动员各方力量协调资源,积极拓展医用防护物资供应渠道,一方面与县卫健委加强沟通,明确采购物资清单,一方面与省内外重点医药医疗企业联系,寻找货源、选定品名、确定数量。
“截至2月5日,我们已经购置84消毒液、电子温度计、防护服、隔离衣、手消液、水银温度计、医用外科口罩24000只、医用一次性口罩、非医用口罩、防护面罩、碳口罩、医用外科口罩、KF94口罩等。”杨世洲说:“但这些离一线医护人员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广大医护人员因为缺乏防护用品,一天不舍得脱防护衣。下一步还要继续加大采购力度,同时向市局、省局报告,争取协调更多物资,保障疫情防控需求。”
疫情发生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许多爱心企业、社会人士得知疫情防控物资缺口后,积极联系货源,踊跃捐款捐物,主动向保障组、红十字会奉献爱心,一大批满载爱心的捐款和医疗用品被及时送到前线。
物资保障之外,人们对疫情的恐慌更需要专业人员的疏导。为此,县疾控中心设立了24小时值班电话,安排专职人员电话向群众答疑释惑。
“不少群众一发热就感到害怕,打电话询问是不是感染了、到哪里看病、该注意些什么?”值班员吕楠楠说:“一天能接到200多个电话,最多时400多,群众对疫情很重视,我们值班人员丝毫不敢大意,每一位都认真解释、耐心劝导,消除他们的恐慌心理。”
一天400多个电话,有时群众还会说出难听的话,有的情绪躁动、甚至谩骂,但吕楠楠和同事们始终保持耐心,用专业知识消除群众的疑虑。
“不少电话与疫情专业知识没有关系,不是举报某某村有聚众打牌的,就是反映某某某从武汉回来没有居家隔离,我们都及时转到相关乡镇街道办理,事情有了结果及时回复他们。这样,我们心里才踏实。”吕楠楠说。
心里踏实,是广大疫情防控工作者的心声。只有工作做实做细了,只有群众满意了,防疫才了保障。
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防疫任务还异常艰巨。临泉广大医务人员和疫情防控工作者正满怀对群众的大爱,迎难而上、阔步前行。(赵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