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期,在庄里乡陶墟村,笔者至少从五位乡村干部口中听到 “干!就干出个样子”的话语。这既不是集中性的临时表态,更不是专题会议上的集体誓言,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这几位乡村干部的身上,让人感受到干事创业的决心、乡村振兴的信心。
乡党委副书记孟卫东既是乡领导,也是定点包保陶墟村乡的乡干部。作为基层乡政府领导,他没有将自己当作“官”高高在上,而是在统筹好自身分管工作的基础上,将自己定位成了陶墟村的普通一员,特别在落实村包保责任和实现乡村振兴上。
他常说:“身上有责任,干事才能有担当,只有把自己也想成普通百姓、贫困人员,才能真正体会百姓所需,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迫切,才能正确理解实现乡村振兴的深远内涵”。建档立卡415户,家家到、户户清,走访笔记上勾勾画画记录的是最原始的数据,更是根据实际变化做好解决措施,进行动态调整跟进的原始档案,就如一把把打开帮助百姓摆脱贫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的钥匙。
在村委会服务大厅,陶墟村党总支书记薛周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或静静地思考、或细细地翻看着每一本扶贫手册,时而远眺着村落周边的田地、时而又在自己的工作本上画上几笔,既有村务日常上的重点,又有下一步工作的打算,更多的却是如何立足陶墟村实际,发挥县乡和帮扶单位帮扶项目优势,加快落地转化与促进本村实现“强身健体”更好带动百姓致富的思考。
尽管全村人口众多,每个人的想法千差万别,但随着村容村貌的日益改变、随着一项项有利用陶墟村发展的事项从设计变成现实再到取得实效,不解变成了理解、理解变成了支持和村民的自发关心与维护。
很多村民问他,你干完这一届就到了退休年龄,干嘛还要拼,况且家里还有刚刚做过手术的夫人。然而,他却“淡然”地说,现在陶墟村遇到了包括来自中国农发集团等在内的各种历史性帮扶好机遇,作为村里的一份子和村一把手,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懈怠,只有前人栽树,后人才能更好地乘凉,干不好,对不起信任我的父老相亲。话虽不多,却透露出他对尽快实现陶墟振兴的决心与对责任的理解。
作为陶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法人的朱志刚,虽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他给村民最大的印象是始终的踏实、想干事,并能干成事。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林业种植“专家”。话虽不多,但只要能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带来益处的,他总是事无巨细地盯在上面,脚踏实地地跟在上面。榛子种植项目是中国农发集团结合陶墟村特殊地理环境,带给陶墟村的一项重要特色种植帮扶项目,效益好、致富前景广阔,作为党总支和村委会指派的项目落实责任人,他从项目的宣传、选地、收益互动、实施、落实到技术保障、管护跟进,一沟一壑、一畹一陇、一苗一木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滴下了他的汗水,即使期间遇到了无可抗拒的自然困难和波折,但逆势仍达93%的高存活率,在诠释了人定胜天的同时让百姓和村里看到了充满希望的光。
80后的村干部万磊和孟骏龙都是村里为数不多,但愿意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不是他们不愿走出山村去谋划各自更好的未来,而是想把自己的所学与眼光贡献给养育但不富裕的家乡。贴近实际从一点一滴做起,加快创新步伐、不拘一格在工作与服务中求好求变,主动挖掘陶墟村地源优势与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并行而设,第一张陶墟村文化名片在他们手中诞生;第一支战“疫”和秸秆禁烧党员先锋队在他们助力下成立;第一个打破传统观念的“党员微信+帮困解难”取得了群众的称赞、第一辆为民服务便民车奔走在田间村落,让关键时刻见风采变得实实在在;第一台惠民宝在村部服务大厅安家,让更多村民,特别是年老体弱的百姓享受到足不出门的各种便捷,大到存取款、小到水电费;第一次尝试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在外务工党员学习平台,让在外党员时刻关注与关心陶墟村发展多了一份初心和使命。
上下同欲者胜,振兴之路虽有一段距离,但行则必至,干事创业虽不易,但做则必成。(李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