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工程,着力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科教文卫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乡基层服务平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助推脱贫攻坚的“大课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校”,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舞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大平台”。
以爱心超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
这段时间,屏山镇白庙村工作队长侯静静遇到了一件“为难事”:村里的贫困户王九刚,给自己送过来了300块钱。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听了王九刚焦急地解释,队长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王九刚的帮扶人考虑到天气越来越冷了,临走的时候硬塞给他300块钱,让他给孩子买过冬的棉衣。帮扶人的钱哪能要呢?可是自己没有追上帮扶人的车子,就只好把这钱送到了驻村工作队长的手里。“俺可不能从别人的腰包里掏钱,我养了十几头羊,今年达到了脱贫条件,用‘道德银行’里的积分,在‘爱心超市’里就能给孩子领到棉衣!”有人提议,把这300块钱用充话费的方式还回去。这下子,王九刚才松了一口气。
王九刚是泗县众多没有歪着身子等政策,积极努力奔脱贫的一份子,这还要归功于泗县探索出的用“道德银行”助力“爱心超市”的有益举措。
“爱心超市”凝聚的是社会各界的爱心,让爱心有效传递,泗县实现了社会力量和贫困群众需求无缝对接,更下足了“绣花功夫”。
以先进典型推进移风易俗活动
屏山镇屏东村刘英的婆婆因脑梗常年瘫痪在床,两个孩子尚未成年,家中几亩田地需要耕作,刘英和爱人无法脱身外出务工,她的家庭因病返贫。在党的政策帮扶下,2014年,刘英一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来,婆婆虽卧病在床,但身上从未长过褥疮,身上床上都是干干净净的。
在家里,刘英每次忙完家务,就陪婆婆聊天,天气好时就用轮椅推着出去晒晒太阳。为了预防阴天衣服晒不干,刘英就到街上买了好多换洗的衣物。每天至少换洗一遍,有邻居问她:“不是有成人尿不湿吗?”刘英说:“俺婆婆不喜欢用,我勤给她换洗就是了。”每隔几天,刘英就骑着三轮车载着婆婆,带上轮椅去澡堂洗澡。邻居见到就夸:“看人家刘英把婆婆侍弄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婆婆自己也是逢人赞不绝口:“不是自己的闺女,比亲闺女还中用!俺闺女每次来都是看看就走,刘英啊是天天都在给我弄这弄那的,从来都不厌烦,俺打心眼里感激儿媳妇,真是俺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近年来,在泗州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孝亲敬老的典型,刘英就是其中的一员。泗县还深入开展“泗县好人”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推荐工作,开展“我把老人接回家”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倡导孝道扶贫,促使乡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以思想阵地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当年俺庄非常穷,2014年成为贫困村,我们这地方偏僻,当时没有一条硬化路,到处都是杂草、树蒲、垃圾堆、脏水沟,以前出行只能看天,下雨天根本出不去。”韩徐村新庄老党员汤连登深有感触地回忆说。“1983年,汤连洲是我们庄第一家盖瓦房的,青石红瓦,2000年才铺起第一条砂石路,那时候的生活比以前是好的,但跟现在还是没法比。”
再次来到韩徐村新庄,环庄而走,皆是沥青路,行数百步,中无杂树,石榴冬青、夏花芳草、竹林树柳,水牵风抚,错落有致的铺在房前屋后;小桥流水、凉亭广场、长廊半绕、红瓦白墙,一两层房屋,无残垣断壁,一步一格局因势而落;望远处,雨润如酥、阡陌交错,似春笋,一株株玉米破土而出。
如今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体育场、健身场、舞台、电子阅览室等多项功能一体化场所坐落在每个行政村,群众锻炼有去处、求知有阵地、娱乐有场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制定村规民约,反对邪教迷信、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等靠要”思想,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孝德榜、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持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成果惠及群众。(贺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