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赋予全国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32年后,在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排头兵”再领新使命。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合肥经开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开发区大有希望”的寄语。历经23年发展,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主引擎,综合投资环境连续多年蝉联中西部开发区第一,2015年GDP、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十,出口加工区晋升全国第六。
如今,作为“制造强省主阵地、创新高地新支撑”的合肥经开区,致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全面推进产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开放国际化,积聚新一轮发展动能,进一步锻造全市新型工业化主引擎,在全市上下加快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征程中再担新使命。
前瞻性思维布局产业国际化
从产业上说,国际化的布局,是在合肥经开区多年传统产业精细发展的基础上,主动融入世界,谋求新经济、新发展、新优势。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合肥经开区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格局和竞争力得到新提升。
全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品质化。一是做强海尔、晶弘等特色家电企业,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二是推进联合利华、统一、康师傅等快速消费品企业项目增资扩产,建设国家具有影响力的快速消费品生产基地。三是提升装备制造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推动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等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打造全国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四是依托江汽、安凯等重点企业,继续加大整车生产力度,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五是做大“隐形冠军”,让龙迅、万朗、威尔燃油、中辰机械等细分领域领先企业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业界的冠军。六是深入推进企业“机器换人”,提升质量和效益。
积极把握产业升级趋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战新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战新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服务业招商,筹建战新产业重大项目动态储备库。推进江淮汽车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哈工大机器人等项目建设;联想平板电脑11月份投产下线;加快推动海富航空年内获批设立。加强大数据产业规划和建设。积极规划建设一系列创新创业平台和基地,与清华、联想、东湖高新等名校、名企、名机构合作,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想研发中心、清华启迪科技城、东湖高新合肥创新中心、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集聚成“五大创新平台”,对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各类众创空间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将培育形成明珠广场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大学城科技孵化两大集聚区。与合肥学院合作建设中德教育示范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与安徽大学合作建立三创学院。这些平台与合作,成为孕育铺天盖地中小科技型企业,催生新经济、新业态的摇篮。
“十三五”期间,合肥经开区设定了“2323”的发展目标,这包括了智能终端、智能家电2个千亿产业,快速消费品、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3个五百亿产业,新能源汽车、绿色节能建筑2个三百亿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公共安全3个两百亿产业。
大手笔探路城市国际化
“十三五”开局之年,合肥经开区产城融合,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要求,以国际化视野踏上城市建设新征程。
在风景秀丽的南艳湖畔,坐落着联想全球研发中心、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清华启迪城等众多新兴产业基地。围绕这片区域,该区正在积极建设一个全新的“创意研发园区”。产城融合,产业是基础。按照“退二进三”产业布局,把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集聚作为大建设的突破口,充分利用闲置楼宇,盘活企业未建土地、低效厂房,对民营一园、繁华大道沿线进行改造,重点打造创客家园、智能装备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园、大学生科技园、人力资源产业园“五大园中园”。
以规划引领“双城”。结合四规合一,高起点开展南区产城融合、空港城市风貌、空港总规修编3大总规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规划22项。高品质推进大建设,全年规划实施市、区五大类“大建设”工程165项,总投资171.5亿元,涉及综合交通、文教卫体、园林绿化、环境整治、保障房、市政设施。建设精品城市,推出明珠广场、大学城两个特色街区综合整治,以精品建设展示大城市形象。加快打通外联通道,实现宿松路贯通、明珠路西延,与政务、高新、滨湖等地无缝对接。谋划合作化路、桐城路南延等高铁南站与开发区路网的衔接沟通。结合轨道交通3号线建设及轨道预留线,依据轨道引导城市发展理念,对站点周边空间研究预控,实现多样化交通方式对接换乘。高水平打造城市生态环境,重点打造繁华大道、锦绣大道两条“绿道”,连接翡翠湖、南艳湖两大风景区。
“两翼”齐飞谋求开放国际化
对于合肥经开区来说,发展不局限于提升“内核动力”,还期待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放眼世界。今年的市政府1号文件,提出八大开放平台战略,在这其中,合肥航空港、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进境指定口岸、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些带有国际合作功能的特殊区域,成为合肥经开区国际化的先锋。依托合肥出口加工区和空港经济示范区“两翼”开放格局,合肥经开区正加快推进开放国际化步伐。
通过几大开放平台的协作、互通、助力,合肥经开区推动形成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中转、全球合作示范区域等开放合作新局面,并反过来带动产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蝶变”。
合肥经开区致力于开放平台的构筑。聚焦合肥航空港、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境指定口岸四大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吸引高端制造、金融、贸易、服务等各类资本流入,拓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方式。此外,借助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加快建设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线下“保税展示交易”及线上“跨境电子商务”两大平台联动发展,打造安徽省进口商品批零集散地及区域分拨中心。聚力建设空港经济示范区,以合肥临空产业基地、安徽对外开放新平台、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三大定位,发展航空关联、先进制造、集成电路、国际物流及跨境贸易等空港经济,真正实现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新局面。
空港篇
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风鹏正举
2013年5月,形如“热带鱼”一般的新桥机场,正式在合肥西北“起飞”。由此,新桥机场正式“接棒”骆岗,承担起迎来送往的责任,并肩负起繁华城市的重责。
“从骆岗到新桥,合肥机场距离市区的路程在变远,与世界的距离却在拉近。”这是合肥人对新桥的期待。新桥机场承载着合肥乃至安徽的枢纽梦,实现更多走出去、请进来的商机。而依托新桥机场辐射带动的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也从此有了最终落点。
如今,历经3年潜心发展,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风鹏正举,向着安徽开放新平台、国际合作先行区和前沿产业聚集地的目标昂首挺进。以空港为翼,合肥经开区欲构建全方位大开放发展格局,争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构筑安徽开放新平台。依托安徽第一门户、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新桥国际机场,积极打造开放平台,构筑开放通道。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设立,3个保税仓和1个监管仓即将交付,展示交易和通关服务中心2017年建成。进境指定口岸申建快速推进,水果口岸获准运行,首批水果顺利入境,冰鲜水产品口岸获准运行,食用水生动物及药品口岸加快申报。立足合肥,辐射全省及周边,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将被打造为安徽省口岸门类最多、检验最便捷、最具成本优势的口岸高地。开通“合肥—洛杉矶”(往返)等多条国际货运航线。设立国际快件监管中心。
打造国际合作先行区。坚持开放发展,营造符合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发展环境,积极展开中德、中韩等对外合作。全力创建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搭建中德合作和企业家交流平台,加入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推进新能源汽车等对德合作项目落地,促进合肥学院中德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拉高标杆,等高对接,努力将空港打造成合肥乃至安徽国际合作示范区。
建设前沿产业集聚地。规划建设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配套、大数据、医药健康“四大产业园”,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核心,引进培育带动力强的航空及关联产业项目,构建以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中科院超导、重型燃气轮机等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航空货运、电商物流与其他产业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并带动现代商贸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