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泗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紧紧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化发展,为群众栽下“摇钱树”,帮助困难群体拔去“穷根”。
10月20号一大早,泗县刘圩镇秦场村脱贫户王征和往常一样,早早的和老乡们来到村里的瓜蒌园“上班”。眼前这个510亩瓜蒌生产基地是今年村里利用10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起来的,目的是让附近的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稳定脱贫。然而,贫困户王征心里一直打着鼓:“村里的土地属于‘竖裂土’,以前有人栽葡萄,就是因为土壤容易干裂导致葡萄大量死亡,最后赔了钱。这次栽种扶贫瓜蒌,会不会悲剧重演?”
“竖裂土”里到底能不能种瓜蒌?这个问题村里想在了贫困户的前头。为了不让土壤开裂,村里追加扶贫资金25万元,在瓜蒌园里安装了先进的滴灌系统。干旱时只要阀门一开,土壤就能保持一定的湿度,瓜蒌园里“地裂”的现象再也看不见了。
今年入夏以来,江淮地区降水量比往年偏少6成以上,河湖水位持续下降,出现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面对严峻的形式,刘圩镇秦场村党总支书记夏前培一边奔波在田间地头,一边往返于县城与村里。
“今年天气比较干旱,前段时间去请了农技部门的专家来帮我们实施滴灌作业,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到位、施策精准。通过滴灌能保证土壤潮湿,也确保了瓜蒌稳产高产。”
据泗县刘圩镇秦场村扶贫基地负责人王浩介绍,秦场村“竖裂土”虽然容易开裂,但是这种土壤并不贫瘠。在村民的精心打理下,现在瓜蒌的涨势非常好。“按照我们基地瓜蒌的长势,每亩收入在3000块钱以上不成问题,这500多亩瓜蒌即将迎来首次大丰收。”王浩笑着对我们说。
“在这打工一个月能挣到1000多块钱,看家守势的,家里农活也不耽误。只要守好这片瓜蒌地,我们脱贫户肯定不会再返贫了!”正在地头劳作的王征显得劲头十足。
发展一项产业,带动一方群众。近几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泗县不断加大对特色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在全县65个贫困村先后落实特色产业扶贫项目286个,实现65个贫困村到村项目全覆盖,每年发放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奖补资金1000多万元,投入特色产业扶贫项目资金3亿多元,培养出带动性扶贫经营主体448个,带动贫困户20873户。泗县长沟镇朱彭村脱贫户顾良侠就是在镇、村扶贫资金激励下发展起黄牛产业。通过养牛,不仅实现了脱贫,还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
“第一批11头牛赚了五六万块钱,接着第二批就扩大了规模。今年养了20头牛,按照市场行情能卖到20多万,俺们家再也不会出现返贫的情况了。”在长沟镇朱彭村脱贫户顾良侠家中,她给我们算起了养牛的“细账”。
扶贫资金激活了产业发展,更增强了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如今在泗县,春季万亩金丝绞瓜、夏季万亩特色水果、秋季万亩毛豆和冬季万亩大棚蔬菜四个特色产业格局已经形成,黄牛、家禽、山羊、生猪等特色养殖业也在扶贫产业发展中逐渐壮大起来。统计数据显示,2014至2018年,泗县累计脱贫20750户64443人,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8%。经省政府批复,泗县于2019年4月高质量退出贫困县序列。如今,脱贫后的贫困户通过发展这些特色产业不断得到“滋养”,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步伐更加稳健、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