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今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紧盯85个贫困村出列、24539人脱贫的年度目标,重点开展“四大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开展贫困村提升行动
我市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全市1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8万元以上,有10个贫困村的美丽乡村已初步建成。
开展增收机制试点。市扶贫办在去年开展黟县“有农模式”扶贫试点的基础上,今年通过面向贫困村注入扶贫资金等,组建了“村集体+贫困户+有农公司”的“农友农机服务股份合作社”,探索帮扶发展的新路子。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再向全市推广。
多渠道探索村级增收模式。推进土地流转。年初,市委、市政府印发的《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明确要求,鼓励贫困村利用扶贫资金流转农民土地集中经营,或以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贫困村留下一份优质资产,实现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全市有15个贫困村流转土地4800亩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获得净收益180万元。推动经营性资产建设。加快推进贫困村集体泉水养鱼项目,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村修建泉水养鱼鱼池,共投入扶贫资金500万元,为52个贫困村修建鱼池302口,今年实现净收入142万元。发展光伏产业。目前,全市已建成100个村级光伏电站,每村各60千瓦,预计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
打造贫困村的美丽乡村样板。选择10个有一定基础的贫困村,按照美丽乡村标准建设,每村投入资金不少于200万元,重点打造旅游、茶产业、笋竹等一批专业示范村,实现了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的转变。
二、开展“十大工程”提质行动
在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
拓展牵动性产业实现新发展。挖掘我市历史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泉水鱼、白芨、覆盆子等能够覆盖一定区域、牵动性强的新产业,推进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休宁县的泉水鱼已初具规模,贫困村、贫困户已经收益;祁门县在全县推广传统中药材白芨的发展,目前已种植300亩,带动350户贫困户,预计每人每年可增收1800元。覆盆子全市产业扶贫发展规划正在制定,年底前向所有贫困村、贫困户推广种植。
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实现新提升。壮大茶叶、山核桃、毛竹、香榧等黄山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产业扶贫尽快见成效。特别是我市80%以上的贫困村主导产业是茶叶,通过低产茶园改造,提高亩效益,引进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提高茶叶品质等措施,贫困茶农增收明显。今年贫困地区人均茶叶收入达3000多元,增收30%以上。
旅游扶贫实现新进展。依托自然生态、文化遗存、有机物产等黄山特色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带动脱贫攻坚。16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村编制了旅游扶贫规划,确定了一批旅游项目,锁定了2017年拟脱贫人口。歙县采取对农家乐扶贫予以补贴,引导建卡贫困户创建农家乐,并主动给予指导申报省星级农家乐,组织乐农家乐经营培训。各区县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重点工程项目抓紧推进,已基本完成。经初步测算,目前已基本完成省下达的900人旅游脱贫目标。
社会扶贫取得新成效。驻军某部制定了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办法,开展精准扶贫“六项援建行动”,帮助休宁县板桥乡3个贫困村出列、194户贫困户494人如期实现“人脱贫、村出列”目标。扎实推进“百企帮百村”工作。建立了企业帮扶项目库,目前参与帮扶企业153家、商协会6家,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村96个,资金总投入8687.662万元,帮扶总人数3890人。上海建工集团帮扶我市祁门县叶村,捐赠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
三、开展贫困人口“扶志”行动
实现信息入户工程全覆盖。今年市电信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安装了网络电视,并为贫困户办理39元套餐,电信补贴19元/户/月+340元设备费/户,扶贫办为贫困户补贴20元/户/月的收视费。通过网络电视滚动播出扶贫政策和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政策入户和产业指导全覆盖。
编排了一台节目。组织人员深入挖掘一批脱贫致富典型事例,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同行”文艺巡演,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制作了一部扶贫公益广告。通过挖掘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制作了一部扶贫公益广告,拟近期开播,进一步营造扶贫开发氛围。
征集了一批扶贫摄影作品。用图片的形式深度记录贫困村、贫困户的昨天和今天,深刻反映贫困村、贫困户在精准帮扶中发生的深刻变化。通过图片展览激发贫困户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四、开展扶贫队伍和帮扶工作“强基”行动
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对未脱贫85个村派驻了由县处级干部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对有贫困任务的468个非贫困村由区县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按贫困村同一标准帮扶,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对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由在职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帮扶,实现了干部包户全覆盖;对2014、2015年度已脱贫户实现了党员干部联系全覆盖。
完善了脱贫攻坚责任制。研究制定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出台了《脱贫攻坚问责办法》,进一步倒逼工作责任;印发了《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部门责任和帮扶单位工作责任》,进一步压实成员单位协同配合责任。
加强了档案规范化建设。出台了脱贫攻坚档案规范化指导意见,对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单位脱贫攻坚档案规范化建设进行了分类,切实加强痕迹化管理,真实记录脱贫全过程。
建立了督察通报制度。制定了《黄山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检查实施办法》、《黄山市脱贫攻坚“月点评、季通报”制度》,并对“十大工程”责任单位和各区县实行每月调度。
加强了扶贫队伍建设。乡、村都落实了扶贫专干,部分乡镇还明确了党委副书记或副镇长专职抓扶贫工作。市扶贫办增加5名工作人员;区县扶贫办人员增加了21人。各村配齐乡、村扶贫专干,并结合实际制定乡村扶贫专干管理办法。扶贫专干待遇和扶贫工作站工作经费由财政列支。举办各类培训班62期,共培训5350人次,提升了各级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扶贫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