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梗叶变成“金枝玉叶”
夏末秋初,按说不是“起”红薯的季节,但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乐园家庭农场的红薯田里却是一片繁忙,十几个工人正忙着掐叶子、揪梗子,场面十分热闹。
原来,他们是在采摘红薯梗、红薯叶,然后制成腌菜。现在,红薯梗、红薯叶腌菜已经成为辉山村脱贫致富的明星产品。摘下贫困帽,昂首小康路。红薯梗、红薯叶腌菜只是辉山村特色种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特色种植加上独特的红色文化,辉山村探索出一条脱贫新路子,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村。
8月21日,记者来到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的辉山乐园家庭农场。“梗叶长约30厘米即可采摘,腌制后口感更加脆嫩,像这样500克一包的,可以卖到4.5元。”辉山乐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彦说。
4.5元一包的价格,让昔日的猪饲料,在辉山村变成了“金枝玉叶”。
辉山村是革命老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产业基础薄弱,长期陷入贫困。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570人,贫困发生率达11.7%,在政策的精准帮扶下,2017年,辉山村实现了贫困村出列。
近年来,辉山村以村集体名义流转近1000亩土地,然后承包给种植大户,发展果树等特色种植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2018年,辉山乐园家庭农场承包了辉山村100多亩土地种植了桃、梨、杏、苹果等果树。因为果树前三年不能产生效益,于是张彦开始尝试林下套种红薯。但让张彦没有想到的是,以前喂猪的红薯梗、红薯叶,竟然有人要,而且是出口。
辉山乐园家庭农场的红薯梗、红薯叶品质上乘,成为吉林省一家农产品出口公司的半成品供应商。张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可产红薯梗、红薯叶2000斤,光这一项就能收入3000元左右,而且采摘梗叶也不会影响到红薯的正常生长。另外,红薯成长期只需要半年,剩下的时间可以改种洋葱等蔬菜,每亩每年总体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红薯梗、红薯叶腌菜出口受到了影响,辉山乐园家庭农场不再做半成品供应商,而是委托了代工厂为自己加工红薯梗、红薯叶腌菜,在国内市场销售。因为品质安全、价格实惠,一经上市就畅销各地。
因为果树快挂果了,不再适宜套种。辉山乐园家庭农场今年另外又承包了60亩土地,专门种植红薯,采摘梗叶,加工腌菜。“这可是宝贝,不能丢了。”张彦说。
特色种植激活“小康密码”
“以红薯梗叶为代表的特色产品,激活了辉山村的小康‘密码’。”辉山村党委书记刘志峰说。
“我和老伴儿经常来这里干杂活儿,平时一天能挣50元,今天来掐红薯梗叶能挣得更多些。”辉山村贫困户王家负说,他以800元的价格,将5亩土地流转出去,平时再干些零活儿,有2万多元的收入。“足够老两口吃喝和看病。”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像王家负这样的贫困户流转土地、就近务工,慢慢过上了好日子。就拿辉山乐园家庭农场来说,用工高峰季能达到100多人,最少的也有20多人,其中贫困户占到一半。
“今年到现在,已经发了近20万元的工资。”张彦说,他打算建设一个水果加工厂,将家庭农场种植的水果制成罐头、果脯、果汁等产品销售,到那时会吸纳更多的工人务工。
辉山村已经以村集体名义流转土地近1000亩,发展了荷塘、桃园、梨园、葡萄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吸纳贫困户就业。
“土地流转费用800元一亩,前3年免租金,以后每过3年每亩地涨50元钱,涨的钱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刘志峰说,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种植大户的资金压力,提高了他们发展的积极性,又能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
2020年,辉山村全村只有未脱贫3户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以下。
红色老区发展绿色农业
“红色资源是我们的优势,绿色农业结合红色旅游是村子的发展方向。”刘志峰说。
红色资源为辉山村带来了人气,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机会。目前,辉山村有5家饭店、3家民宿,节假日期间常常爆满,游客们在这里感受乡村气息、感受红色文化。去年,辉山村举办了首届民俗文化节,接待县内外游客12万人次,小小的辉山村一时间“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红薯梗、红薯叶、红薯干、红薯面,是辉山村正在着力打造的‘红四宝’系列产品。”曹市镇党委副书记岳涛说,辉山村围绕红色文化,打造的特有农产品和文创旅游纪念品已有300余种。未来,辉山村将继续发展绿色农业、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让更多人看到美丽辉山。